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0945924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上海正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202X年上海世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进一步推进了上海朝着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这也对上海公墓业的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上海公墓业绿色生态建设已取得重大成绩 上海原本也是一个以遗体葬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适X县区的发展。解放初期公墓达110处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亩,小的仅十来亩,有不少地处中心XX县区(详见上海殡葬年鉴202X年卷)。解放后对公墓进行了整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现有公墓3家,平均墓地面积在50亩左右

2、。 上海率先实现了00的火化率(除特许外),与此同时,公墓也实现了从遗体葬到骨灰葬的转变,满足了公众“死有所葬”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墓业开始导入市场机制,出现了由福利性向经营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X县区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级公益性墓地大量迁入经营性公墓,使经营性公墓的入葬率达%左右,形成了以经营性公墓为主的格局。同时,经营性公墓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绿地面积超过40%,绿荫覆盖面积达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8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已有6家被评为花园单位,成为所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的“绿肺”,为上海“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葬式的多样化成为生态公墓建设的

3、一个亮点。上海各个公墓都具有节地特征的葬式供公众选择,树葬、花坛葬、室内葬、壁葬等节地葬式已成为常见的节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双穴)受到欢迎。由遗体葬到骨灰葬,从平方米墓穴(双穴)向低平方葬式的发展有效地节约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累计共节约土地00亩。 上海濒临大海。海葬成为上海殡葬业生态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点。上海由保存遗体向不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转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实现了00%遗体火化之后,又向我们提出了骨灰的保存模式问题。十分显然,从生态化的要求来看,不保存骨灰是最为节约土地的一种骨灰处置模式。在上海,不保存骨灰的处置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XX省民政局竭力倡导

4、骨灰撒海的不保存骨灰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公司化运作;使撒海数有逐年增长趋势。截止202年底,骨灰撒海活动已相继进行了10批次。202X年实行海葬的有16具,比202X年上升了.75,约占当年亡口总数的1.%。当年节约的土地,按机会成本的理论,以保存期7年计,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取得海葬量逐年增长的态势,为上海的生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建设,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上海公墓业的发展来说,在绿色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向人文生态方向发展成为摆

5、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对于公墓,在公众习俗文化中,仍将其视作为“不祥之地”。公墓的绿色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偏见。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公墓以及它的周边,存在一个被称之为“负魅场”的空间,有着一种“吓咾咾”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源自于传统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负魅场”,必须从习俗文化上来一个根本的改造,在更深层次上变革民族观念。有学者认为,这种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存在。 但是,作为公墓业,则不因此而懈怠,要尽快从“自我做起”。绿色生态建设的加快将对减少“负魅场”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人文生态建设,以进一步消减

6、公墓的负面影响。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绿色生态公墓的建设将“死有所葬”提高到新的水平上。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仅有一块土地可以确保“入葬”,而且,这块土地处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美好环境之中。公墓,犹如传说中的“天堂美景”,从而使“死有所葬”提升到了“死优所葬”的层次上。民政部对公墓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的“死有所葬”正快速地向着“死优所葬”的方向推

7、进。 “死优所葬”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公墓的功能定位由遗体或骨灰的保存转变为绿地、绿肺,是“死优所葬”的第一阶段;由一般的绿地、绿肺向着具有公园功能的方向转变,是“死优所葬”的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向“人生文化纪念园”提升。 作为公墓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生文化纪念园”,从功能上来说,不仅具有第一、第二阶段的功能,而且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生文化的功能。人生文化纪念园将使公墓由“骨灰密集地”蜕变为“人生文化密集地”,从而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地消减,为在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传统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墓,将从人们“躲之不及”之地逐渐转变为胜地、宝地、圣地。公

8、墓的周边也将成为百业发展旺地。 人是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故事,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的一生,不仅通过dna,而且通过人生的文化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一个民族是由亿万个个体组成的。如离开了公众的每一个人,民族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始终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亿万人民群众理应通过一种形式,将自己用一生的心血的创造的文化历史保存下来。公墓,在保存人的遗体、骨灰的同时,要努力地扩展功能,将保存人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使公墓逐渐演变为人生文化纪念园,这又将进一步使公墓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融汇于一地,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协调一致。 三、扎实工作

9、,努力在公墓建设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公墓建设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胡总书记的指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公墓由绿色生态向人文生态的提升,使公墓的生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深化殡葬改革扫清道路。我们认为,人文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墓业发展中的人文生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死后究竟保存什么”的问题。当我们仍停留在“保存遗体”阶段,那末,遗体所占的土地就要几倍、乃至十几倍于“保存骨灰”所占土地;当我们用“保存人生文化”去一步步地取代“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则将会带来更多的土地

10、的节约,从而使绿色生态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土地基础。 公墓的现有形态具有过渡的特征。绿色生态的建设将使公墓的传统形态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使公墓的传统特征产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必须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使公众在观念上把注意力由保存骨灰转变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不然的话,公墓业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为有效推进公墓生态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要努力把骨灰葬的墓穴占地面积切实地降下来,全力推广小于1平方米的节地葬式,推广花坛葬等节地葬式,夯实公墓绿色生态的物质基础;大力提倡海葬,提高海葬的补贴力度,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公墓对海葬的

11、知晓度,使海葬率持续上升。 三是进行人生文化纪念园的试点。上海的43家公墓,都要把人生文化纪念园作为发展的目标,有的公墓已建成了人生文化纪念园的“园中园”。同时,要推进公墓档案建设,今年要实现00的公墓档案达标,在此基础上,开拓保存人生档案的新领域,以取得运用档案形式保存人生文化的新的经验;同时,选择12家公墓,进行“城市名片”层面上人生文化纪念园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大都市特征的特色公墓,使公墓成为一个城市留下永恒记忆的重要场所。可以这样说,具有“城市名片”特征的公墓,是人生文化纪念园的高层次发展,它将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公众心目中的“宝地”,国内外旅游的“圣地”。我们计划在“城市名片

12、”特征的公墓建设中进行新的探索。 每一个城市,在其所在区域的发展中有着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城市的一代又一代的居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都市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是用城市建筑等形态加以定格,有的则是形成了非物质文化形态。而公墓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的最终归宿之地,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人敬仰和关注。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是浅薄的城市,一个忘却了城市建设主体的城市更是难以繁荣的城市。因此,进行“城市名片”层面上的公墓建设,将成为尊重人、尊重城市创造主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为城市人文生态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阵地,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内容总结(1)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上海正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2)公墓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上海正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3)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人是社会人、文化人(5)三是进行人生文化纪念园的试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