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094355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程立海 近几年来,高考考场作文大体上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类型,无论哪种作文,都要做好审题这一“功课”,因为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所在。实际上,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人称和重点,确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主旨和体裁等。特别是在高考考场上,审题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快,没有宽裕的时间可供利用,因此,要做到“快刀斩乱麻”,力争准确、深刻。 所以说,审题这一关如有闪失,就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的不堪结果。那么,如何审好作文题呢?现就以上三类作文的审题分别作简要分析。 一、 命题作文的审题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9道,“命题作文”8道,所占比重不言而喻。可见,写好“命题作文”非常必要。那么,命题作文审题的实用方法有哪些呢? 1准确“扫描”法 这种方法对考场作文尤其重要与有效,就是看到作文题,通过逐字逐句的“扫描”方式,能够快速把握作文题的题意内涵、写作对象、题材选择、构思立意、体裁定位、详略安排、主题呈现等方面的问题。 如2008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考生首先一定要审好题,明白是什么让人感动?重要的是受到感动后是如何“出发”的,如果仅仅是受到了感动,而没有出发,就没

3、有扣紧题目的要求。所谓的出发就是有了行动,并且,这样的行动是受到感动以后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感动之后该做什么,如何做是重点记述的内容。比如说农业税免了、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了,农民及其子女带着感动出发,加倍搞好农业生产与学习,报答国家等等,都应该在审题时“了然于胸”了。 2关注“题眼”法 就是关注和提取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的信息、内涵、对象、范围等,如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教室里”“一件事”很关键,此题限定了事情发生的空间教室,数量只能写一件事,所以在构思时只能把故事放到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展开。同时要注意,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自然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辅以议论与抒情,这

4、件事,应该是特殊的、典型的、难忘的而又有价值意义的事。 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与中学生活最为密切,选材的难度似乎不大,但由于过于熟悉以至熟视无睹,要找到典型性、故事性、难忘性和意义性兼备的材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因而既要精心选择能够表现当代中学生思想主流的素材,又要善于进行艺术加工,把事情写得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本题虽然只能写一件事,但时间与人物没有限制,用第几人称行文也没有规定,写起来就比较自由、灵活。再如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就要重点关注“触摸”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与关联中亮出考生的理解和感受。 3厘清“关系”法 有的作文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

5、词组并列或从属构成的,如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想和做等,遇到这类作文题,就要运用此种方法,廓清二者之间的关系。2008年北京(高职)的高考作文题得与失,就是要运用辩证的思维论证得与失的关系,有时候的得就意味着失,而有的失,则预示着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再如写学习的苦和乐,这道作文题对于材料的选择有着比较明确的限制:一要选择学习中的事来写,二要表现学习之苦和学习之乐。可写乐中有苦,苦中作乐,总之,根据作文命题选好材料,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是审题的切入点。 4独辟“蹊径”法 有些作文题,按照惯常思维审题,会感觉视角不够新鲜,立意不够独特,往往会落入陈旧的窠臼。每当此时,就要独辟

6、蹊径,突破思维定势,改从逆向入题,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比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说理。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浅议“近墨”让我们自己来立论,独辟蹊径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应该更能高人一筹。 二、 话题作文的审题 1利用“素材”法 有的话题作文会给出一段简明的“素材”,其作用是对考生审题、拟题、选材等提供帮助,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这对拟题后的审题非常重要。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注意”构成,其中的材料是引出话题,“提示语

7、”是对审题、立意的范围作了限制,“话题”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引起考生写作时引起重视的事项。话题作文被定型为“三自”模式,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以,利用好所给“素材”,是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一环。 如2008年宁夏、海南的高考作文题。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唱歌,他们第一次养鸟,妈妈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要好好养小鸟,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很不舍地将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既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了放

8、生活动。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其中的“我和小鸟”的故事,通过一段“素材”就说得非常明白:人与鸟类(动物、自然界)应该友好、和谐相处,据此拟题、审题一定是符合要求的作文的。 2添加“元素”法 因为话题作文的写作内涵与外延非常宽泛,因此,写起来比较困难,一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比如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心”的范畴实在是太大,可以写上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宏篇巨制才可能将其讲深说透,那对于在考场上时间非常有限的同学们来说怎样才能够很快地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从而快速拟题、审题作文呢?,那就是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办法来达成目的。 具体地说,可以在所给话题的前、后或中间,通

9、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将话题范围缩小,进而达到缩小写作对象的目的,如“心”这个话题作文,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化大为小,拟题为“我们的爱心” “宽容的心”“感恩的心”,还可以根据所给话题的意思,拟出可以出现所给话题字眼的题目,也可以不出现所给话题字眼但蕴含其意义的题目来。这样,审题就容易得多。 如四川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坚强”的写作对象、范围实在很宽泛,要用添加“元素”法,化大为小进行写作,可拟题为“坚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品格”“坚强的灾区人民”等,可以写四川的抗震救灾、湖南的抗击雪灾和运动员为了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摘金夺银的不畏艰

10、辛、失去亲人的孤儿自强不息等,都可以说是坚强的表现。 3.补上“缺位”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查带有引喻性和象征性意义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要补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补上被象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题目是喻体,写的就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就是被象征的事物。如以温馨为话题写作,“温馨”是喻体,本体可以是父母、师长、朋友的一句呵护的、鼓励的、赞扬的话,更可以是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等。山东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这里的“春”“自青”等要特别注意补出“缺位”的本体。 4辨析“含义”法 一是要理解话题的外延,

11、如以“收获”和“我的收获”为话题作文,我们首先知道“收获”一词的本义是指“收取成熟的农作物”,由此可描绘出农民秋季收取农作物的繁忙、喜庆的劳动场面;“收获”的比喻义是指“心得”“成果”“结晶”等,由此可记叙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的教益、启悟,获得的知识,取得的成就等。这就是说,对“收获”的内涵与外延要明确,否则写时就难免肤浅。另外,中的“收获”所写范围很大,既可写自己也可写他人,而中的只能写自己,不能写别人。二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以及话题中所蕴涵的观点、主旨,确定好自己的写作取向。另外,对写作文体,表达的中心,采用的形式,都要有一个全盘考虑,了然心中。 三、 材料作文的审题 给材料作文大概

12、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材料寓含观点丰厚,需要多角度挖掘、立意;另一种是材料作为写作的情境,展开联想、想象的。前者审题难度较大,须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所给材料除表层意义外,往往蕴含着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掘出多方位、多视角的触发点。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确立论点,在审题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已经拥有大量材料的论题,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是根据给出的具体情形或场景,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的主要考查点在于联想和想象能力。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话题作文的审题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区别。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审题。 1思维“发散”法 因为对所

13、给材料的阅读,是见仁见智,并且,材料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多元,不可能穷尽解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考生运用思维“发散”法,打开自己的拟题、审题的思路,做到与众不同。 如北京2008年高考作文题杯子满了吗?就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在题目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几个可供参考、打开思维的观点,考生要充分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 有考生认为,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极限问题。你若先放了石头,这个杯子好像已经被放满了,但沙子还可以放进去,放完了沙子以后水还可以倒进去。由此,我们可以联想生命的极限与人的潜能问题,只要去开掘,总是有潜力的。 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问题。就是说在杯子里头放东西的顺序是有讲究的,到

14、底应该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再放水,还是把水放满了,再放石头由此可以联想到人生和其他事情也大致相同。 抓大放小的问题。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重要大的事情要优先办好。 关注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要先“放好”,可有可无的就要善于舍弃。 学会迁移。由利用空间迁移到利用人才、时间、财物等。 修炼无止境。包括学习、技术等没有止境和终点。 发展是绝对的。一切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性。 总之,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在认识和处理事情时,如何正确处理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自己实际处世做事的能力。 据此思路进行拟题与审题,无疑是准确的。 2依据“条件”法 有些作文题,所给材料

15、已经具体规定了写作指向。因此,考生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方面不需要多加考虑。如辽宁2008年高考作文题,请以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为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是属于这样的类型作文。考生只要围绕“青少年价值观”来拟题、审题就可以了。 再如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根据以上材料,可拟题为“温柔的陷阱”“保持一颗清醒的心”“时刻警惕,居安思危”等。 审题思路分析:自然界的动物是这样,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来自外界的剧烈侵犯,人们容易觉察,能够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想方设法加以防范与应对,反之,当危险、灾难、祸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时,人们往往会松懈思想、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本材料就说明了这样的旨意: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阴沟里翻船,人要时刻警惕,要居安思危,要有危机意识等。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人与事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如高级领导干部的一步步堕落,没有经受住金钱、美色等糖衣炮弹的诱惑,以致身败名裂,沦为人民的敌人。由此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