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93853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文化发展规划意见 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位于北脉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核心景区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大峡谷腹地,这里河谷深邃、江河纵横、山雄水险,地形地貌独特罕见、恢弘壮观。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同时,的民族文化受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较小,很好地保持了文化的原生形态,使民族文化的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十分显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形成了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共生、多形态共存的特殊地带.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地方。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建设“国家级多元民族文

2、化基地、国家级生态多样性基地”的特色竞争战略,培育特色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使富集资源从低效能开发型转变为循环建设型永续利用,以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优势文化资源为宗旨,以打造艺术系列精品、提升文化形象、置换劳动生产方式为目标,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培育和带动相关产业,把特色建设做大做强,创出品牌、形成支柱,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两基地、一品牌”的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因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从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尚处于培育阶段。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是市场发育层次低、消费群体小、消费能力弱.由于我州支撑文化产业发

3、展的旅游产业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构建起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能够承载文化产品营销的消费需求市场。虽然有一些零星的经营项目和经营企业,但经营规模小、营销档次低,加之人才缺乏、制作成本高、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系列化、规模化的文化艺术产品,家庭作坊式的经销方式占了很大比重,尚未形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难度相当大。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文化事业的繁荣作为基础的,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和制约,我州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十分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部分几乎完全靠省里支持和补助,以至发展缓慢、依赖性强,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人才难举,特别缺乏高、精、尖的

4、专业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市场营销人才。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中央和省制定的相关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难于兑现;二是没有形成适应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文化部门自身没有造血功能,社会供血严重不足,产业起步艰难;三是缺乏精品艺术产品、知名文艺人才、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 的民族文化产业从目前的现状看,起步十分艰难,但作为国家著名名胜景区“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该地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和滇川藏协作建设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的起步,特别被专家们

5、看重,认为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独具优势,是一个十分理想、非常奇特的旅游开发黄金区,具备打造世界级知名旅游品牌的要素条件,是云南打造旅游名牌的又一个最亮丽的地区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首先定位在为打造东方大峡谷知名旅游品牌服务,旅游产业培植起来以后,源源不断的游客就会进入,形成经久不衰的文化消费市场,有了最适宜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载体的旅游支柱产业的强劲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一定会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民族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旅游文化活州”的

6、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全力实施建设“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基地、国家级生态多样性基地”的特色竞争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打造经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经济的竞争力。构建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文化建设新模式,不断丰富和满足全州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全州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1、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认识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避免文化与经济

7、、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分离,避免文化产品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 2、事业与产业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占领消费市场与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统一起来,既要发展先进的、面向大众的民族文化事业,也要大力发展符合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3、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要通过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法制建设等方式完善政府的观念主导、规划主导、政策主导、管理主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资源产权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品牌资本化,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 4、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原则。要充

8、分挖掘“人类文明处女地、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聚宝盆”的生态文化内涵,用文化元素包装、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增强市场吸引力,用旅游产业已形成的规模和市场,搭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平台。 5、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以保护为重,保护与开发并举,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杜绝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掠夺式和毁灭式开发. 6、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处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为民族

9、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和时代气息,使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7、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要选择市场需求大、竞争力强、关联性大的重点项目率先突破;引导经济基础好、特色文化浓,社会基础好的重点区域率先发展;扶持经济效益好、运行机制活、扩张能力强的企业率先做大做强,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三)发展目标 消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养引进一批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保护开发一批民族文化资源,建成完善一批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打造

10、一批民族文化精品,构建州多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框架;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形成“统一、公开、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全州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产值、税收、从业人数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特色浓郁、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体系,为我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工作思路 立足我州民族文化“多元性、独特性、神秘性、古朴性”的特色资源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围绕建设“国家级多元文化基地、国家级生态多样性基地”打造经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经济的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依托富集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特色产业为发展

11、重点,以开放借力为发展路径,以特色资源为发展保障,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区域布局 沿大峡谷由南向北、澜沧江河谷由北向南,以自然村为单位,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在高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选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景致、不同建筑风格的村落,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有计划、高标准地建设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群、民族歌舞、竞技演艺场、民族饮食苑、民族风情园、民族温馨家园、民族文化长廊等民族文化基地,成为集观光、休闲、康体、娱乐、美食为一体的大峡谷文化走廊经济链。 (六)发展重点 一是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发展有实力的文化产品向文化

12、商品转化的包装营销中介机构;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格局化的产业模式,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三是打造文化品牌、形成特色竞争力。 1、区域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州府六库暨大峡谷入口文化产业重要集散地的窗口优势,设置上档次、有规模的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加大对多元民族文化的深层开发,增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对全州文化产业发展强劲的中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同时,按照民族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沿河谷北上至福贡、贡山形成傈僳、怒、独龙、勒墨(白族支系)、藏等多元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生态文化走廊,重点打造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文化;向西至片马口岸形成傈僳、彝、茶山(景颇族支系)等民族文

13、化、民俗风情生态文化走廊,重点打造彝族、茶山人文化;东北方向至兰坪沿澜沧江河谷形成白(拉玛人)、普米、傈僳、怒等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生态文化走廊,重点打造白族、普米族文化。 2、行业发展重点 根据我州文化资源现状和多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重点发展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乡村文化业、民间工艺品加工业,并以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乡村文化业、民间工艺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发展影视业、音像业、艺术培训业以及文化服务等其它产业。 3、文化品牌发展重点 依托特有的多元民族文化资源,强力打造各民族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大峡谷(暂定名)剧目和被誉为“天籁之音”的傈僳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独有文化品牌,使之

14、成为区域文化的标识。 4、项目建设重点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用项目带动产业发展.(1)全力打造各民族大型原生态歌民族舞大峡谷剧目;(2)打造和提升大峡谷独有的傈僳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3)充分利用州府六库赖茂XX县区山水园林城、理想居住城的特色优势,依托特有的各类文化资源,在XX县区上端赖茂生态基地内建设集中展示傈僳、怒、独龙、普米四个民族民间建筑、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饮食等民俗文化,突出展演傈僳族神奇的“上刀山、下火海”等民族民间绝技和“多声部合唱等民间优秀曲目的民俗文化村;(2)沿风光秀丽、环境优美的六库江东江滨生态走廊建设体验多元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步行购物半边街;(3)依托口岸人

15、流、物流密集优势,完善XX县区“片马抗英纪念馆、驼峰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4)从六库至贡山沿岸选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景致、不同建筑风格的村落,建设领略和体验不同民族人文文化、风土人情的文化长廊品牌;(5)研发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业和民族餐饮业;(6)选择有文化特色、有工艺生产传统、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建设“一乡一业一品的文化品牌.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形成区域性、独特性、垄断性特征极强的系列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七)打造形象、创建品牌 强力打造集多元民族文化于一身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大峡谷(暂定名),原创傈僳族创世纪亚哈巴歌舞剧,普米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采用量力而行、逐步推出的形式参与市场运作,加大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八)重点产业 1、文艺演出业 以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为契机,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为突破,支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适应市场需求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以形成繁荣有序的演出市场为目标,积极引导演出中介服务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全州演出市场网络的形成。 2、文化旅游业 有效发挥我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积极鼓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深化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鼓励演出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