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0933695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

2、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

3、、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

4、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2)要知晓文化家底;要挖掘文化遗产;要深入研究文化。(3)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D“分总结构”错误,是总分结构。 (2)第一段“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提出问题,接下来分别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把握介绍的内容,第二段“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第四段“还有一些少数民

5、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第五段“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三方面来解答。 (3)仔细阅读这几个段,所举三个例子是有大小之分的,第一个“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角度来写的,第二个“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从民间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第三个“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从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 故答案为:D; 要知晓文化家底;要挖掘文化遗产;要深入研究文化。 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点评】标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对选项要逐项审读,

6、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标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考生要熟读文章,确定段落,抓关键句子,进行概括。 标题考查段落的层次理解。考生要熟读段落,理解内容,理清思路。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拙诚”赢“百巧”郝启荣 “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一个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圆俗奸滑,不能不防。 为人,贵在朴讷诚笃。韩非子记载,魏文侯与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临出发前刮起大风,遭随从劝阻。文侯说:“不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于是他亲自驾车前去,告知守山之人作罢。守诚,是

7、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翻阅史书,晏子为何能被齐景公委以重任?周勃何以被汉高祖托付大事?一个“诚”字,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个人来说,诚信重千钧,因拙诚赢得的公信力与感召力,不仅能感染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与拙诚对应的是“百巧”。这种行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时常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李康在运命论中专为巧伪的滑头画过群像:“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投机取巧之人,多善于利用花言巧语来苦心钻营,处心积虑谋求私利。郁离子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但他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弄巧成拙、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可见,

8、“取巧”实则“巧取”,尽管占了一时的便宜,但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现实中,坚守拙诚,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在道理上很清楚,但行动上还是喜巧厌拙、外诚内滑。有的当“两面人”,把忠诚喊得山响,表态时信誓旦旦,暗地里却腐化堕落,直至身陷囹圄;有的在工作中媚上欺下、虚多实少、阳奉阴违,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兵法”太多、“机谋”太深、过度“包装”,其本质上是诚信不足,缺乏实干与担当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 没有诚信,人生的高楼便会地基不稳,事业的巅峰也只能昙花一现。做人如此,为官从政更是如此。讲诚信,向来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

9、:“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杨善洲恪守“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退休第三天就走进大山,绿了荒岭,也造就了一片精神绿洲;_。大道至简,与其热衷搞花活、玩心计,不如静心干事,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愚公移山的韧劲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讲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人才能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2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段有什

10、么作用? (3)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阅读第段,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当代的事实论据。(不超过35个字) 【答案】 (1)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或“以拙诚赢百巧”)(意近即可得分)(2)通过引用和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拙诚;充当论据证明中心论点。(3)举例论证;通过魏文侯守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为人,贵在朴讷诚笃(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的观点,从而证明中心论点,富有说服力。(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4)示例:黄大发动员村民修渠,“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绝壁中凿通一道“天渠”。 【解析】【分析】

11、(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论点的提出有以下几种方式:标题表明论点,开篇提出论点,结尾归纳论点。从本文来看,作者在文中一直围绕着标题“以拙诚赢百巧”展开论述,结尾以“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扣题作结。(2)此题考查理解议论文引论作用的能力。议论文的引论或援引故事、或叙述现象、或引用名言、或列举数字,无论哪一种方式,一般是引出话题(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当论据支撑中心论点。(3)此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据模式“论证方法+通用作用+语境作用”去组织答案。(4)此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积累能力。难度较大

12、。解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第段所阐述的观点,然后选择事例,不过要注意是“当代”的。概括的时候,要符合“对象+事件”的模式要求。故答案为: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或“以拙诚赢百巧”)(意近即可得分);通过引用和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拙诚;充当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通过魏文侯守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为人,贵在朴讷诚笃(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的观点,从而证明中心论点,富有说服力。(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示例:黄大发动员村民修渠,“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绝壁中凿通一道“天渠”。【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13、。“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通读本文,结合文章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

14、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 范思翔 高手在民间”的“炫技”拍摄,到跳、唱、抖不能停的“鬼畜”剪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迅速征服了大量9500后。最新数据显示,“快手“拥有近7亿累计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抖音”正向此靠近。 当深度用户捧着手机“刷一天根本停不下来”“坐地铁看,走路也看”时,他们是在迷恋什么? “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某短视频APP如是宣称。只是放眼望去,那些十来秒的短视烦中,真正的普通生活、优

15、质记录倒在少数,多半还是自虐式吃异物、无意义搞笑以及刷底线猎奇。如果说此前网络上为人诟病的“三俗”内容还是打打擦边球、尚显“含蓄”的话,那么这些短视频无疑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感官剌激。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一种趋势:載体从文亨、图片到视频,浏饩时间从以分计到以秒算,提供的信息日渐低俗,用户的时间被越切越碎,品位似乎也一降再降。互联网大潮起起落落,低俗短视频的风潮终会过去。只是,若按这趋势发晨,下一次的流行物是否会更让人大跌眼镜? 潮流代代不同、年年变化,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却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 “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如果每次都随流行而去,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很可能就失去了自我。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