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分与合说课及反思jwl.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93312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7的分与合说课及反思jwl.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6、7的分与合说课及反思jwl.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6、7的分与合说课及反思jwl.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7的分与合说课及反思jwl.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7的分与合说课及反思jwl.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7的分与合说课及反思东陈小学 蒋文莲【教学分析】6、7的分与合是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与“合”不但是一种操作、一种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6、7的分与合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探索了25的分与合的基础上的后续学习,又是进一步学习810的分与合的基础。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学生主动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提供支持。【教学目标】1、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分物体的具体活动,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体会分

2、与合的数学思想。3、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6和7的分解与组合,能够有序的掌握6、7的分与合。【教学准备】教具:7块磁性小花、6支铅笔、点子卡片、云朵卡片、螃蟹卡片。学具:每生自备学具盒。【教学设计与思路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话道出了我与一年级小朋友相处一个月以来最深的感受。一年级,是游戏到学习的过渡,是学校学习的新起点,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太多自己的特点,我们只有把教学内

3、容和学生的年龄实际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扎实,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此,在设计本课时,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谈一谈本课的设计意图和执教感言。一、游戏导入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本课用“猜数游戏”复习导入,并赋以与小花躲猫猫的情境,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了25的分与合,并为新知探究活动酝酿了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学习心向,点燃

4、了求知的激情。二、实施活动在新知探究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探索6的分与合,引导学生经历从分实物抽象为分解数,体会6的分与合。教学过程中突出两点:一是突出有序操作和思考的策略,二是明确要求由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表达。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思维层次和能力水平,活动一由老师带领着,帮扶着,共同完成对6的分解与组合方法的探究过程。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后,利用手指游戏与对口令游戏,将巩固练习与课中操融为一体,既遵循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又夯实了知识,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持久

5、地投射到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活动二是探索7的分与合,有了活动一的铺垫,活动二探索7的分成进行了由扶到放的尝试。请读题小能手读了活动单,明确了“轮流”分一分、说一说的要求之后,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活动效果差强人意。当我们把时间和空间完全交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并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按照老师既定的方向自主探索、相互配合,互相协调,有序地实施活动。我想,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点滴渗透,逐步培养。展示汇报时,第一个上来的孩子出现了重复列举的问题,这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问题,可见,

6、“每次只移动一个”这种一一列举的策略已经在某些孩子的心里烙下了印记,而对于一种分法,两种表达这样一种事半功倍的列举策略还未完全消化、吸收。好在,还有一些聪明伶俐、耳聪目明的孩子,及时发觉了其中的问题并勇敢地到黑板前面进行了示范、纠正。从巩固练习的反馈情况来看,6的分成掌握得较透彻,7的分成稍显模糊,可能与活动二过于粗放有关。课后我在想,思维水平分层次,游戏也分层次。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特点应该是仍以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手指游戏”正是巧妙地迎合了儿童的这一特点,而“拍手歌”对学生的要求着实有些高,1、2、3、4、5、6、7这些抽象的数字缺少了形象的支撑,对某些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乱码,难

7、怪有些孩子顾此失彼,手里打岔,脑子打卦,舌头打结。在新授课上想用“拍手歌”拍出整齐划一的理想效果,可算是痴心妄想,除非提前打下伏笔。三、全课总结直接请学生对照板书,分别从分与合的角度读一读、记一记。由于一年级学生意志薄弱,纯知识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此时,部分学生已经现出疲态,参与热情不太高昂。四、检测反馈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课前将习题做成颜色鲜艳的卡片,粘贴在小黑板上,以调集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小点点、云朵、螃蟹赋予生命力,唤起孩子们主动参与练习的热情,使呆板的练习变得轻松、活泼。但是,我由衷地感到一年级的启蒙老师真不是好当的,

8、在做题时,有的孩子不理解题目,把第1题的小点点图片与第2题的云朵图片连成了一片,有的孩子只帮一对小点点牵了手就把笔放下了,还坐得端端正正地等老师来表扬。无语!只能说,小孩子真是太可爱了!结果,后面螃蟹小分队还没来得及出场,下课铃声已经打响了。老师们也纷纷散去,奔自己的战场去了。那时,我就在想,大家都挺不容易的。五、结语教学用书上说:“分”与“合”不但是一种操作、一种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怎么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呢?星期二晚上,终于有一个主意钻了出来。在课的结尾,我说今天我们学了分与合,老师也想用分与合说一段话。我说:在座的35位小朋友,分散开来,我们是35个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个性;合在一起,我们组成了东陈小学一(1)班这样一个大家庭,我们团结友爱,朝夕相处。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可惜当时,下课铃声已经响了,外面已经开始喧闹起来,学生心猿意马,听进去的也不多。不过,第二天上课时,有一道习题要求学生用我们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一个叫余泽文的聪明的小男孩站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想是不是我说的那段话他听见了,理解了,还用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