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张家溯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92203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山张家溯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山张家溯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山张家溯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山张家溯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山张家溯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山张家溯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山张家溯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山张家溯源之推论在东北的山东张姓后人有很多自称为三山张的后人,但在山东的居住地县志却没有记载,通 过互连网与众多的张姓同宗交流收集到了一些资料,现在整理如下供同宗参阅指正。现在在 山东栖霞宅头的张姓已经证实为三山张的后人,但从其家谱记载来看有明显的断代现象,从 本人掌握的资料三山张在山东应该有600 年左右的历史。现在我就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 人的分析来阐述三山张的历史及其来自何方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 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 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

2、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 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 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 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从以上的资料分析三山张的先祖来自长 江以南的地方,而且在途经长江失去一支系,来到山东三兄弟第一居住地为蓬莱,这个问题 从栖霞宅头村三山张的后人家谱记载“祖籍登洲府蓬莱”也可以得到证实。另外从从浙江张舟 先生那里知道这样一个说法:传说,黄村张姓是从云南经江苏赣榆车罔村再到山东三山(三 山张),最后定居黄村。家谱记载的历史只有383 年,但乳山黄村张姓是明永乐年间由

3、云南 迁来,但无准确文字记载,究竟何时由何处迁来仍待考证。现存最早碑文记载,八世祖张文 进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 )。一世至七世居于别处,只是八世张文进等4 人迁来黄村安 家繁衍至今?这有可能,因为老人传说,家谱是老辈人过年到外村拜宗谱时抄来的。(家谱 记载,八世有20 人,其中有后代的只有张文进等4 人,存疑,黄村张姓八世以后都是这4 人的后代,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16 人都无后代应该不大可能,猜测他们不居住黄村?)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说是从永明乐年间迁到山东,和我们前面的张氏谱册记载的 年头有些出入,但分析兄弟几人是在洪武连续多年的灾荒的情况下离开家乡,而且后世续写 家谱多是

4、若干年之后难免有些出入,而且从黄村张姓有七代人是在明天启之前,这样我们按 每一代人 25年推算,那应该是175年所以三山张来山东定居到现在应该有600年以上的推 论是应该成立的。现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三山张家来自何方的问题,从前面的谱序推测是来自长江以南,因 为灾荒难以生存背景离乡,而从黄村张姓家谱的迁移路线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云南经江苏 赣榆车罔村再到山东三山张,而据江苏赣榆柘汪张姓族人介绍:当地无车罔村、哲望村,应 为柘汪村,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柘汪村张姓,系明洪武年间迁自苏州,我们也查实柘汪镇柘 汪村张姓只有他们一支并无其他支系(张煌来此前为侯上村以侯姓为主,侯姓人口减少而外 迁,村以张姓为主

5、改名为柘汪村),而我三山张家在过长江以前失去一支系,我暂做一个推 测是我三山张之一不愿意离开祖居地太远等不知原由而未与其他兄弟去山东,因此柘汪张姓 族谱无记载有后裔迁往山东三山张家,推测三山先祖应该与他们柘汪张姓先祖是同时代的 人。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柘汪村张姓,现分为东柘汪、西柘汪两个村, 现有 2 万多人(包括附近村庄),系明洪武1368年间自苏州阊门外迁入,堂号百忍堂。一 世始祖张煌(自苏州外迁时张煌有三个儿子四个侄子,因考虑聚居在一起生计的问题,张煌 提议分开,张煌和三个儿子及一个侄子留在了柘汪村,他们分手的地方是太平桥,并把太平 桥做为日后相认的依据,柘汪张煌一支为太

6、平桥张-来源柘汪张姓后人张弘传口述)。在这 里我们先就来自云南做以分析,根据一些山东移民家谱记载,很多山东人称先祖来自云南或 小云南,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云南,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多说法,成为学术界的难解之迷、 我认为家谱的记载可能受洪桐移民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后人附会之;和前面张氏谱续记 载兄弟四人说失去一人的说法正好与柘汪张姓后人的说法相符合,兄弟四人一人留在柘汪, 其他三兄弟移居山东、。另外乳山市黄村张姓是明天启年立的家谱,其家谱前七代人的 名讳是从外村拜祠堂时抄写的,另外霞河头老人一直流传着三山张、双山张和他们是一家的 说法。而霞河头张姓始祖张胡老,在家谱中有明确的记载来自安徽祁门制锦县

7、张家盖。通过 以上的资料分析,我们推测三山张的先祖应该可能是张煌失散的三个侄子,其外迁的原因应 该是“受红绳赶散”而从苏南地区外迁,因此三山张先祖应该来自苏州昌门外(昌门外即阊门, 是苏州城的西北门,为当时移民的集聚地),更确切的应该是苏南地区的苏州安徽一带,(因 为这里是张士成活动的势力范围)其堂号为百忍堂。迁移的原因从前面表述的资料看是因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 济维艰”,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看确实有这个因素,但从迁移的地点我们在结合历史我们可 以发现还有另外的因素那就是洪武红绳赶散的历史传说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张士 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

8、抗衡。1367 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 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洪武赶散”。而且据柘汪张姓族人介绍,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其先祖与张士诚有关(元末张士 诚聚众反元,后被朱元璋所灭),张士诚败后,其族人一支迁居柘汪。所以我推测迁移的原 因是历史上的政治因素而非自然之因素,这里也反映了我三山张与张士诚存在一定的关系 (待进一步考证)、综合以上的资料与我个人的分析三山张来自自苏州昌门外,更确切的说可能就是因“红绳 赶散”从苏南的安徽或者就是苏州外迁苏北

9、集中在苏州昌门外的移民。堂号百忍堂,从迁出 地到山东到现在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张姓与张士诚这一历史人物可能存在着某种关 系,让他们的迁移和家谱记载等问题上蒙上很多待解之迷,张姓来到山东以后首先定居在蓬 莱城内,后分居山东各地,到了清朝又有多支三山张的后裔闯关东或随龙拨民到东北各 地、以上所述为一己之言和推论仅供研究和参考。小云南与明清移民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 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 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

10、, 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 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XXX”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 述如下:小云南在山西说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 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 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 ”

11、 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 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 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 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 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 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 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 概呼登、莱为海南耳

12、。 ”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 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 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 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 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 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 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 以后建立的。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

13、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 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 可能。小云南即云南说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 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 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 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 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 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

14、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 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 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 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 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 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 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 史略记

15、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 3月,宁海州改为 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 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 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 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 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 “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 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 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

16、在云南某地。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 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 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 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 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 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 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小云南在山东说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 年,王彦 兴续修于 1985 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