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550916479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7新疆模拟)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材料反映的是()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解析材料“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体现了士族腐朽无能,故选A项。答案A2.(2017河北

2、邯郸模拟)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答案A3.(2017广东惠州调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解析据题干“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

3、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A4.(2017山东菏泽调研)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解析据题干材料,李恪作为皇子仍受到弹劾,这体现了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D项正确。材料中“遭侍御史刘范弹劾”中仅涉及御史弹劾权,未体现监察职能的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对御史监察权的庇护

4、,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李恪遭到弹劾,没有涉及如何处理,因此与司法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5.(2017湖南郴州模拟)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与知识分子有关,并且造成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据此可推测出该制度为科举制。在科举制下,社会底层人员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向高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科举制考试内容主

5、要局限于儒家思想,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不能起到推动作用,B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并不能导致知识阶层的消失,相反使知识分子群体更庞大,C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D项错误。答案A6.(2017山东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

6、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答案C7.(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据题干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答案D8.(2017四川绵阳模拟)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

7、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选A项。答案A9.(2017四川南充模拟)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

8、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选C项。答案C10.(2017山东菏泽模拟)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解

9、析从六朝的诗歌中只涉及富商到唐代除了涉及到富商也涉及到中小商人,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严密,故A项错误;材料与豪门世族地位的日益攀升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故C项错误。答案D11.(2016海南七校联考)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

10、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等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云南昆明质检)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教合一潮流。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

11、权威”说明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7山东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

12、然曰:复科举,便!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

13、命。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从形式、内容、作用等角度归纳。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从国家稳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解放及及现代科教文化发展角度分析。答案(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

14、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4.(2017福建福州模拟)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研究材料图和表,选取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汉代图和唐代表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次,据材料汉代图及唐代表格可知唐代中期以后与汉代相比,灌溉工程分布区域发生很大变化,江南灌溉工程大量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角度分析,再次,根据唐代表格结合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结合中唐以后南北方政局分析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要求:至少提取两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