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550912899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第4课时相遇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第 4 课时 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 课 题 相遇问题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第 6 单 元 第 4 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 课 教 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2.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2.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速度和”的含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从问题出发、从已知条件出发、画表格、画简略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学习借助相遇问题,依据知识的

2、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进一步掌握相遇问题的方法。核心素养 经历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归纳等能力。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探究”同学们,小明从家出发走向学校,每分钟走 70 米,经过 4 分钟到达校门口。他家距学校多少米?1.提问:同学们,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2.已.知:小明每分钟走 70 米,经过 4 分钟到达校门口;问题:他家距学校多少米?3.学生独立思考。4.列式:704=280(米)答:小华家到学校有 280 米 5.总结: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

3、程 时间 时间=路程 速度 二、知识链接构“联系”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 4 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我每分钟走 70 米 我每分钟走 60 米 小明家 学校 小芳家 学校 提出问题揭示课题:你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求出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新知探究习“方法”任务一: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 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设计意图:任务引领,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或者画线段图的方式来表达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题意,为下一步利用相遇问题奠定基础。】课件出示例

4、 7。1.初步理解题意,重点是“同时”和“相遇”。(1)引导: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出发走向学校,经过 4 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小明每分钟走 70 米。小芳每分钟走 60 米。(2)学生自由讨论。(3)引导:想一想“同时”“相遇”“相距”三个词的意思。(4)提示:他们同一时刻也就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4 分钟相遇了。同学们可以用橡皮等在桌面演示。(5)提问:你能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吗?(6)讲解: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7)讲解: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

5、出线段图。任务二: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 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自主计算的能力。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相遇问题,提出“速度和”的概念,进一步加深乘法运算律的简便运算。】1.解决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1)引导: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2)学生尝试独立解决相遇问题,相互交流。(3)提示: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各自走的路程,再相加。(4)板书:70 4+60 4=280+240=520(米)(5)提示:还可以怎么做呢?两人 4 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

6、可以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再乘时间,求出总路程。利用图示多次演示,强化学生对“速度和”的理解。(6)板书:(70+60)4=130 4=520(米)(7)提问: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8)强调:两种算式符合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律。任务三:背向而行的距离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发现背向而行的距离问题的解题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自主计算的能力。利用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拓展延申背向而行的路程问题。】1.解决背向而行的距离问题(1)引导:相遇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怎么解决了,那么如果两人背向而行呢?张小华和赵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张小华向东走,速度是 60

7、米/分;赵丽向西走,速度是 55 米/分。经过 3 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2)提问:与上一题比一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学生思考问题,相互交流。(4)区别:上一题是相向而行,这一题是相背而行。联系:都是求两者距离多远,即两者行走的距离的和。(5)提示:通过画线段图或示意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6)板书:(60+55)3=115 3=345(米)答:两人相距 345 米。易错警示:今天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同时出发,同时运动,在同一地点碰面或出发,求共同走的路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分别求出每人所走的路程,再把每人所行的路程加起来。还可以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和,

8、再乘以时间。(不管是相向而行,还是背向而行,行走的距离都是两者的速度和与时间的乘积。)(7)提示: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8)总结: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解题时要注意寻找不同的解法之间的联系。任务四: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达标练习活“应用”(一)课堂练习 1.填空。(1)观察上图,乌龟妈妈每分

9、行()米,乌龟宝宝每分行()米,它们相向而行,()分相遇,它们原来相距()米,从出发到相遇,乌龟妈妈比乌龟宝宝多走()米。(2)聪聪和明明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聪聪每分钟走 54 米,明明每分钟 66 米,经过 20 分钟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A.先算聪聪和明明 1 分钟共走()米,她们各走了()分钟,共走了()米。列综合算是:()。B.也可以先算相遇时聪聪走了()米,相遇时明明走了()米,相遇时共走了()米。列综合算式是:()。(二)学以致用 2.对比练习:(1)甲乙两辆卡车同时从两地向一个工厂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的速度分别是 75 千米/时、90 千米/时。经过 3

10、小时到达工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乙两辆卡车同时从一个工厂出发,向相反方向驶去。两车的速度分别是 75 千米/时、90 千米/时。经过 3 小时,两辆卡车相距多少千米?(3)甲乙两辆卡车同时从一个工厂出发,出发时行驶向同一方向。两车的速度分别是 75 千米/时、90千米/时。经过 3 小时,两辆卡车相距多少千米?(三)能力拓展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 7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78 千米,3 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4.收费站 甲 乙 每小时 63 千米 每小时 87 千米 3 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五、作业布置拓“延伸”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

11、过 6 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吧?3.遇到相遇问题或者背向而行的距离问题,先画图分析数据,再列式解答;4.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把两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总路程=速度和 时间 板书 设计 相遇问题 总路程=速度和 时间 方法总结:遇到相遇问题或者背向而行的距离问题,先画图分析数据,再列式解答。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分别求出每人所走的路程,再把每人所行的路程加起来。还可以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教学 反思 本节课以任务为引领,步步紧扣,突出问题来源于情境,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分明,联系紧密。在探究相遇问题时,部分学生对速度和的概念理解得不够清楚,出现“背向而行时算不对速度和”的错误的频率较高。其实解决“相遇”问题很简单,不管是相向而行,还是背向而行,行走的距离都是两者的速度和与时间的乘积。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速度和与总路程之间的对应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线段图演示速度和的必要性。因此,在后面计算“相遇”问题的总结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再者,也对“相遇问题”进一步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