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550906924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历史教案10篇范本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二历史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二历史教案篇1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

2、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

3、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4、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5、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

6、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二历史教案篇2

7、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

8、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

9、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

10、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

11、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

12、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一、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

13、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

14、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