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残疾人心理学.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90581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残疾人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30.残疾人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30.残疾人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30.残疾人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30.残疾人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残疾人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残疾人心理学.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教程残疾人心理学 主讲 赵 星高级教师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状况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1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

2、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无论是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都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事实上,智力的异常,常导致其他心理功能出现异常。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情绪在心理是否健康中起着核心的决定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的人,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判断

3、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4人际关系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在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5能动地适应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一个与社会能够保持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认识的人,其

4、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6保持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7符合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近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这就意味着其心理发育有问题,且欠缺自我调节的能力。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第二节 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特征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在周围环境提供的刺激(感觉到)下发生和发展的。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

5、和教育同样也是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残疾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容易产生自卑感,常有孤独感,比较敏感,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富有同情心 一、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肢体残疾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致截肢或先天性短缺。(2)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3)脊柱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而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4)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因外伤、疾病、先天异常造成畸形、偏瘫、截瘫等躯干或四肢功能障碍任何人当知道自己的躯体伤残以后,均会产生一种“丧失”的体验,这种“丧失”的体验会引起残疾人强烈的情绪冲击,进而可能产生明显的异常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或较严重

6、的精神症状。一般的心理过程: 否认期(不!不可能!)愤怒期(为什么是我?)协商期(想方设法去改变)沮丧期(是的,是我)接受期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创伤较重,如谈到与伤残相关的人和事会出现情绪反应。他们做事认真、刻苦,能自我克制。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肢体残疾人也希望以一个“成人”的角色进入社会,要求取得与成年人同等的权利,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社会资格。

7、他们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先天性或儿童早期致残者独立意识的强弱,与养育者的态度非常有关。 行动困难带来的学习、就业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上不能独立等问题,使他们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某些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孤独与交往需求的矛盾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肢体残疾人虽处在孤独之中,但同样渴望与人交往、需要友谊和企求被别人理解,希望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语言障碍,社会人群的歧视,使得肢体残疾人把这种交往的欲望深深埋在心底,长期

8、的积郁,使其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另一方面,肢体残疾人的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自尊是个体健全心理的支柱。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肢体残疾人同样也有自尊心,并非处处事事依赖他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并和其他正常人一样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残疾人可能在生活和就业方面所遇到更多的困难,遭受更多的挫折,得不到足够的帮助,有的受到厌弃与歧视,或者得到不合时宜的怜悯,这些都会促使残疾人产生自卑情结。在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发展中,相当一部分肢体残疾人显示不主动与人交往等内倾特征,表现

9、出倔强和自我克制的性格特点。情绪与理智的矛盾生活的艰辛,使肢体残疾人的快乐体验较少,而屡经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多疑,过分自我保护,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对与自己一样残疾的同伴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相互之间感情十分融洽。这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缺陷,大家在一起更愿意倾吐自己的心里话,有利于交流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感受。肢体伤残,但其他器官尤其大脑健全。他们兴趣广泛、思路清楚、想象丰富、有洞察力,内向、稳重、做事认真,具有严格的道德观念,常常思考丧失能力的困惑以及能力重建的问题。冷静的思考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碰撞,常常产生难以

10、掩饰的焦虑情绪。生理补偿与心理补偿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称之为生理补偿。 有缺陷的人都有一种补偿缺陷的强烈要求,这种要求就是心理补偿的表现。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肢体残疾人为了补偿自身的生理缺陷所带来行动不便而采取一种补偿性行为。补偿行为如果发展到极端,可以形成“过度代偿”。使尚保留完好的肢体器官的功能得到超水平的发展,甚至将缺陷转化为特长,将低能转化为高超的技艺,培养出超群的能力。从生理上看,身体在努力弥补缺陷,尽量使之平衡;从意志上讲,精神的极度投入,也使生命有了亮色。在生理补偿的基础上,善于发挥心理补偿,才如此造就了很多的成功人士

11、。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矛盾语言年龄是指一个人的语言发育水平。生理年龄是指一个人的实际年龄。 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表现为呼吸、发音异常;构音运动异常;听觉障碍。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矛盾使得脑瘫患者交流存在障碍,对周围的事物,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及向他人表达自己意愿的意志能力低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难以养成主动性,容易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从而阻碍了本来具有的潜在能力的发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对现实,认真地思考,怎样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对于多数肢体残疾人来说,残疾并没有把他们吓倒,而是给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残疾进行不屈斗争的条件,因而肢体残疾人常常表现出较为顽强的意志力,在意志品质方面得到更为充分的

12、发展。正是由于许多肢残人有着坚忍不拔的品质,才能够看清自我价值,分清优势劣势,重新定位自己。他们不仅能跟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还可能为社会做出比正常人更大的贡献,有些成为超越正常人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如:罗斯福、保尔柯察金、张海迪、桑兰等。掌握与肢体残疾、脑瘫者沟通的技巧 (1)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肢体残疾、脑瘫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的样子来。(2)不要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3)不要要用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也会通过眼神悟出志愿者的怜悯心理来而有伤自尊。(4)绝对不能说“跛子”“瘸子”“瘫子”之类的词,即使是相处得

13、非常熟悉、关系非常好的人,哪怕开玩笑也是不行的。(5)和肢体残疾者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还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二、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包括盲、低视力两类:盲:最佳矫正视力0.05以下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0.050.3之间盲对个体感觉的影响1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由于盲人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盲人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

14、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盲文又称点字,国际通用的点字由6个凸起的圆点为基本结构组成,是专供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符号。2空间知觉的形成盲人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例如,盲人跳远运动员凭借步幅移动的运动觉形成距离感,从而能够在自己最佳的距离内助跑和起跳。有些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样,人们称这种能远距离感知障碍的“奇怪”现象为“障碍觉”。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3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

15、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或形成不了完整的视觉表象。如盲人认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说“铜色”“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不要轻易讲“盲人摸象”的故事。盲对个体注意的影响1.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意注意有所加强而无意注意亦有所增多。 其它感知觉通道利用率的提高,其有意注意加强。又由于这些通道的注意选择性均不如视觉通道,故其无意注意也随之增多。2.盲人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减少而对第二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加强。视觉表象对盲人注意的吸引力相对减弱,语词的注意和感知通道应用频率高。3.盲人的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缺乏(或少有)视觉系统无意注意的干扰,盲人的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盲对个体记忆的影响1.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盲人的听觉表象、触觉表象、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