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090543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济宁行政区划是有12个县市趣组成,分别是:两区:市中、任城;三市:兖州、曲阜、邹城;七县:金乡、嘉祥、鱼台、微山、泗水、汶上、梁山- 济宁因有了悠久的历史,所以济宁各地县(市区)的名字的由来就大有说法 -1、微山县以“人”得名 微山县以微山湖得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子得名,微子名启是殷纣王庶兄,原封地于微(殷畿内国有几说,一说夕阳微山湖在今山东梁山,一说在今山西潞城),故称他为“微子”(子是爵位)现微山岛主峰顶上有微子墓,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梁山是以“山”得名- 梁山县以梁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后易名“梁山”易名原因有三说:一说良山属梁国境域,

2、传说为皇家猎场,梁孝王刘武曾游猎于此,故更名为“梁”。二说梁孝王田猎终于此,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阳遂易名“梁山”。相传梁山北麓、小梁峰阳坡的松柏林为梁孝王墓地,旧有石碑“帝子遗碑”,为寿张八景之一,明代因黄泛淤没。三说是因避东汉武帝叔父刘良的名字,便改“良”为“梁”。寿张县原名寿良,亦属因避刘良而更名。-3、鱼台县是“地”得名- 鱼台县远古时期曾是东夷太昊部族聚居的地方西周时期县境西南部属极国,东北属茅国。春秋为棠邑。战国为方与邑。秦置方与、湖陵二县。北齐县废。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方与县。鱼台之名始于唐代,因县北有鲁隐公观鱼台改方与鱼台,后隶属关系有所变更。而县名沿用至今。- 4、金乡县

3、是以“传”得名- 金乡县远在氏族部落时期是有仍氏(缗姓)聚居的地方。金乡县名起源于西汉以山得名。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97年)封其子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于高平山,初在山北凿墓,得白兔,以为不吉,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乡山县名自此始沿用至今。不过至今金乡也没有开采金的历史记载,所以说以“传”得名。-5、泗水县是以“河”得名 泗水县五帝时为古都近畿,夏商有卞县北周后的各朝,历代置县县名几经便更,直至隋朝置泗水县。其名称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称泗水,为禹治九水之一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镇东陪尾山麓,以趵突、洗钵、响水、红石泉四源并发汇流成河而得名。-6、汶上以“吉”得名- 汶上县夏商时称劂国,周初

4、名郡国,春秋为中都,战国称平陆,汉改东平陆,后齐称乐平,隋复称平陆,唐天宝元年复称中都金贞年改称汶阳。汶上作为专用地名始于金泰和八年(1 20日年),因地处汶水之滨而得名。有人疑问汶上之名,说汶上在汶水下游,何以为汶上,汶上取名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汶上地处汶水下游。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们也不说下。因此就出现了汶上之名。-7、兖州以“字”得名- 兖州为鲁西南重镇,居重要战略位置。兖州之名由来已久,尔雅释地记载:“济河间曰兖州”。我国上古行政区划中有九州之说兖州即为九州之一,相传以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的沅水而得名,“沅”与“兖”字同音,通用,兖是信义的意思。辞源中有“济河间其气专质,

5、厥性信谨,故曰“兖”。意思是说济水与黄河之间,所处条件特好,人的气质诚实谨慎所以称兖州。-8、曲阜以“行”得名- 曲阜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相传为古帝少吴氏的都城,殷商时代的奄国,三千年前的鲁国都城,今日的曲阜城为明代所重建。“曲阜”一名始见于礼记,东汉应邵曾解释说:“鲁城砂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阜字作土山解,现曲阜城东有土山叫防山,蜿蜓曲折行成龙行阜地,这就是曲阜之名的由来。-9、邹城以“国”得名-邹城古属夷地,夏属九州中的徐州之域,殷属奄国,公元前1 0 2 7 年,周武工灭商建周,封曹侠于此建立邾国。隶属于鲁国之附庸,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春秋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 6

6、15 年)邾国国君邾文公卜迁于峄,重建国都于峄山之阳。至穆公时(公元前 4 8 0 年前后)改“邾”为“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设“驺县”。至唐时“驺”为“邹”关于邹城市之名的由来在我国古籍文献中,邾多作邹或驺,邾驺二字古音相同,书邾书邹通用无分。1992 年邹县撤县设市更名邹城市。-10、嘉祥以“虚”得名- 嘉祥故地原属巨野、任城二县,南宋高宗十年(即金皇统七年,公元川 47 年)分任城、巨野之民置嘉祥县,属济州所辖。嘉祥一名,据左传记载:十四年(即公元前 480 年),西狩大野(现巨野东北一带),猎获麒麟一只,麒麟为太平之兽,属吉祥之兆,因获麟地在嘉祥县境内,故以“祥瑞”之意

7、取“嘉祥”置县名,沿用至今。(麒麟与传说的龙一样,是古人崇拜的吉祥物,今动物分类学上实无其兽)。-11、任城以“姓”得名 任城区历史悠久,据传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为我国最早风姓古国之一。远在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为仍国,周开始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

8、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而济宁之称,自此沿用不替。明初为济宁府,后改为济宁州,废任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济宁为直隶州,八年(1730年)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为直隶州。辛亥革命(1911年)后,废除帝制,1913年废州置济宁县。在此期间,济宁除设县外,先后分别设道、专员公署等省府派出机构,县隶属之。1958年11月,济宁县并入济宁市。1965年5月,恢复济宁县。1983年10月,济宁县改称济宁郊区。1994年1月18日,济宁市郊区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