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904883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2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熟悉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悟虚词,品尝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吃力

2、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掩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谢伯乐了解并且爱护它啊。 今日我们来学习马说,肯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熟悉。 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方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任凭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并把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

3、“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 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可以不译 之A 构造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忙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 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莫非 E推想语气词唯恐 以 A介词由于 B介词根据 也 A确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想语气D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的愤

4、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打算作用; 其次层(第2段)提醒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由;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受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学生可依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展表达) 3、你觉得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方什么? (韩愈固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当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各

5、种各样的人才许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 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受的语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假如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沟通。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

6、练习。 2、依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绽开谈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展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盼望:重用人才 教后反思:对于文言文,仍旧坚持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展教学,使学生在把握文言文根底学问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给予“伯乐”、“千里马”的寓意。通过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对国家实现人才问题的思索。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学问目标: 1、积存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的写作目

7、的。 4、背诵课文。 力量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加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刻苦求学,努力克制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争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

8、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2、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常言道:“

9、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赠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状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鼓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

10、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加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相互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缺乏(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留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11、 5、小组沟通后,全班沟通,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展制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受,抓住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制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缘由。 依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依据学生讲的状况,帮忙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表达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难的条件下,勤奋学习,意志坚决,毅力非凡,只因“中有足乐者”。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其次课时 一、背诵课文

12、 二、字词句练习 1、解释以下加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翻译以下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三、自主研讨文章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提问,也可教师适中选择问题) 1、求学的条件怎样?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

13、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求学条件艰难:为了表现艰难,先总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幼时求学的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困难可见。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成年后求师的困难:又包括三种状况: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味道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缘由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顾? 他有剧烈的求知欲,为获得学问,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特别虚心虔诚的求教。 不愚笨,是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