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904754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 基本内涵测土配方施肥是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减少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 主要内容 关键是确定不同养分的配比和施肥量 根据土壤供肥能力、植物营养需求、肥料效应函数等,确定需要通过施肥补充的元素种类及数量;根据作物营养特点、不同肥料的供肥特性,确定施肥时期及各时期的肥料用量;选择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制定与施肥相配套的农艺措施,实施施肥。 三大程序 “

2、测土”:摸清土壤的家底,掌握土壤的供肥性能。就像医生看病,首先进行把脉问诊。 “配方”:根据土壤缺什么,确定补什么,就像医生针对病人的病症开处方抓“药”。其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和产量要求,产前确定施用肥料的配方、品种和数量。 “施肥”:执行上述配方,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规定施用时间和方法,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二、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养分归还学说 种植农作物每年带走大量的土壤养分,土壤虽是个巨大的养分库,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必须通过施肥的方式,把某些作物带走的养分“归还”于土壤,才能保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我国每年以大量化肥投入农田,主要是以氮、磷两大

3、营养元素为主,而钾素和微量养分元素归还不足。 2、最小养分律(水桶定律) 早在150年前德国著名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就提出“农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小养分制约”。测土配方施肥首先要发现农田土壤中的最小养分,测定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判定各种养分的肥力等级,择其缺乏者施以某种养分肥料。 植物生长发育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含量最小的养分,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忽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较多的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提高作物产量。 3、各种营养元素 同等重要与不可替代律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不论他们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多少,均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各自的

4、营养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每一种营养元素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是其它元素不能代替的。 4、报酬递减率 著名的德国化学家米采利希深入地研究了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单位重量的施肥可以增加的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报酬递减率内涵 施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如再增加施肥量,不仅不能增加产量,反而会造成减产。 报酬递减率 可以用Y=b0+b1x+b2x2来描述过量施肥时产

5、量与施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5、生产因子的综合作用 施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可用函数式来表达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Y=f(N、W、T、G、L)Y-农作物产量f-函数的符号N-养分W-水分T-温度G-CO2浓度L-光照。 此式表示农作物产量是养分、水分、温度、CO2浓度和光照的函数,要使肥料发挥其增产潜力,必须考虑到其它四个主要因子,如肥料与水分的关系,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肥效往往取决于土壤水分,在一定的范围内,肥料利用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提高。五大因子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方能使肥料发挥应有的增产效果。 三、测土配方施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有机无机相结合 土

6、壤肥力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增施有机肥料可有效的增加土壤有机质。 根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研究,有机肥和化肥的氮素比例以3:7至7:3较好,具体视不同土壤及作物而定。 2、氮磷钾相配合 我国绝大部分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氮,其次是磷、钾。 在目前高强度利用土壤的条件下,必须实行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3、辅以适量的中微量元素 在氮磷钾三要素满足的同时,还要根据土壤条件适量补充一定的中微肥,不仅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物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如:水稻施硅,有助于抗倒伏,油菜施硼能防止“花而不实”。

7、 4、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 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能量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和产出相平衡。也就是说,没有高能量的物质投入就没有高能量物质的产出,只有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和微肥合理的配施的原则,才能达到高产优质低耗。 四、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三类六法 第一类:地力分区法; 第二类:目标产量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第三类:田间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 (一)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方法: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

8、果,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优点:较为简便,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 缺点: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 (二)目标产量配方法 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 先确定目标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 1、养分平衡法 “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是

9、方法论。不同时空不同作物的平衡施肥是变化的。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然后再以斯坦福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 养分平衡法计算公式 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可由田间试验和植株地上部分分析化验或查阅有关资料得到(见附表)。 作物总吸收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养分供给量(公斤)土壤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 土壤养分测定值以mg/kg表示,0.15为该养分在每亩15万公斤表土中换算成公斤/亩的系数。 校正系数=(空白田产量作物单位养分吸收量)/(养分测定值(mg/

10、kg)0.15) 养分平衡法的优缺点 优点:概念清楚,理论上容易掌握。 缺点:由于土壤的缓冲性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校正系数的变异较大,准确度差。因为土壤是一个具有缓冲性的物质体系,土壤中各养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土壤能供给的养分,随作物生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测定值是一个相对值,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的“绝对”供肥量,需要通过试验获得一个校正系数加以调整,才能估计土壤供肥量。 2、地力差减法 原理:从目标产量中减去不施肥的空白田的产量,其差值就是增施肥料所能得到的产量,然后用这一产量来算出作物的施肥量。 计算公式: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田产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

11、料当季利用率) 地力差减法的优缺点 优点:不需要进行土壤养分的化验,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陷,在理论上养分的投入与利用也较为清楚,人们容易接受。 缺点:空白田的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困难。由于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作物产量各种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养分、作物品种、水分管理等)的综合反映,无法找出产量的限制因素对症下药。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作物对土壤的依赖性也愈大,这样一来由公式所得到的肥料施用量就越少,有可能引起地力损耗而不能觉察,所以在使用这个公式时,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三)田间试验法原理 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

12、选出最优处理,确定肥料施用量。 1、肥料效应函数法 采用单因素、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根据其函数关系式,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确定施肥上限和下限,计算出经济施肥量,作为实际施肥量的依据。多因子、多水平田间试验法Y=a+bx+cx2最高施肥量=-b/2c 肥料效应函数法的优缺点 优点:能客观地反映肥料等因素的单一和综合效果,施肥精确度高,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地区局限性强,不同土壤、气候、耕作、品种等需布置多点不同试验。对于同一地区,当年的试验资料不可能

13、应用,而应用往年的函数关系式,又可能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影响施肥的准确度,需要积累不同年度的资料,费工费时。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统计运算,一般群众不易掌握,推广起有一定难度。 2、养分丰缺指标法 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根据在不同土壤养分测定值下所得的产量分类,把土壤的测定值按一定的级差分等(如:极缺、缺、中、丰、极丰),一般为3-5级,制成养分丰缺及应该施肥量对照检索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以从对照检索表中,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 3、氮、磷、钾比例法 原理 通过田间试验,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

14、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的定量,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以钾定氮等。 氮、磷、钾比例法的优缺点 优点:减少了工作量,比较直观,一看就懂,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缺点: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与应施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壤中各养分含量不同,土壤对各种养分的供应强度不同,按上述比例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定得准确。 有机肥和无机肥如何换算? 以上配方施肥各法计算出来的肥料施用量,主要是指纯养分。而配方施肥必须以有机肥为基础,得出肥料总用量后,再按一定方法来分配化肥和有机肥料的用量。 主要有同效当量法、产量差减法和养分差

15、减法。 (1)同效当量法 同效当量:由于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当季利用率不同,通过试验先计算出某种有机肥料所含的养分,相当于几个单位的化肥所含的养分的肥效,这个系数,就称为“同效当量”。例如,测定氮的有机无机同效当量在施用等量磷、钾(满足需要,一般可以氮肥用量的一半来确定)的基础上,用等量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两个处理,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得出产量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同效当量: 计算公式:同效当量=(有机氮处理-无机氮处理)/(化学氮处理-无氮处理) 举例:小麦施有机氮(N)7.5公斤的产量为265公斤,施无机氮(N)的产量为325公斤,不施氮肥处理产量为104公斤,通过计算同效当量为0.63,即1公斤有机氮相当于0.63公斤无机氮。 (2)产量差减法 原理:先通过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