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定理介绍.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904718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韦达定理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韦达定理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韦达定理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韦达定理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韦达定理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韦达定理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韦达定理介绍.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韦达定理介绍英文名称:Viete theorem 韦达定理说明了一元n次方程中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 这里主要讲一下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间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两根X1,X2有如下关系:x1+x2=-b/a; X1*X2=c/a.韦达定理(Vietas Theorem)的内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且=b2-4ac0)中 设两个根为X1和X2 则X1+X2= -b/a X1*2=c/a 用韦达定理判断方程的根 若b²-4ac0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若b²-4ac=0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b²-4ac0则方程有实

2、数根 若b²-4ac0 则方程没有实数解韦达定理的证明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为: x=(-bb2-4ac)/2a 则x1=(-b+b2-4ac)/2a,x2=(-b-b2-4ac)/2a x1+x2=(-b+b2-4ac/2a)+(-b-b2-4ac/2a) x1+x2=-b/a x1*x2=(-b+b2-4ac/2a)*(-b-b2-4ac/2a) x1*x2=c/a韦达定理的推广韦达定理在更高次方程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一般的,对一个一元n次方程AiXi=0 它的根记作X1,X2,Xn 我们有 Xi=(-1)1*A(n-1)/A(n) XiXj=(-1)2*A(n-2)/A(n) Xi

3、=(-1)n*A(0)/A(n) 其中是求和,是求积。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在复数集中的根是,那么 由代数基本定理可推得:任何一元 n 次方程 在复数集中必有根。因此,该方程的左端可以在复数范围内分解成一次因式的乘积: 其中是该方程的个根。两端比较系数即得韦达定理。 法国数学家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因此,人们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历史是有趣的,韦达的16世纪就得出这个定理,证明这个定理要依靠代数基本定理,而代数基本定理却是在1799年才由高斯作出第一个实质性的论性。 韦达定理在方程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x1-x2)的绝对值为(根号下b2-4ac)/(a的绝对值)射影定

4、理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又叫欧几里德(Euclid)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公式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1)(AD)2;=BDDC, (2)(AB)2;=BDBC , (3)(AC)2;=CDBC 。 等积式 (4)ABXAC=BCXAD(可用面积来证明)射影 所谓射影,就是正投影。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又叫欧几里德(Euclid)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

5、中项。初中射影定理的内容: 射影定理的内容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每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斜边上的高线是两条直角边在斜边射影的比例中项 公式 如图,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1)(AD)²=BDDC, (2)(AB)²=BDBC , (3)(AC)²=CDBC 。 等积式 ()ABXAC=BCXAD(可用“面积法”来证明)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的证明证明: 射影定理简图(几何画板)一、 在 BAD与BCD中,A+C=90,DBC+C=90,A=DBC, 又BDA=BDC=90, BADCBD, AD/B

6、DBD/CD,即BD2;=ADDC。其余类似可证。(也可以用勾股定理证明) 注:由上述射影定理还可以证明勾股定理。 有射影定理如下: AB2;=ADAC,BC2;=CDCA 。 两式相加得: AB2;+BC2;=ADAC+CDAC =(AD+CD)AC=AC2;, 即AB2;+BC2;=AC2;(勾股定理结论)。 二、 已知:三角形中角A=90度,AD是高. 用勾股证射影 :因为AD2=AB2-BD2=AC2-CD2, 所以2AD2=AB2+AC2-BD2-CD2=BC2-BD2-CD2=(BD+CD)2-(BD2+CD2)=2BD*CD. 故AD2=BD*CD. 运用此结论可得:AB2=BD

7、2+AD2=BD2+BD*CD=BD*(BD+CD)=BD*BC,AC2=CD2+AD2=CD2+BD*CD=CD(BD+CD)=CD*CB. 综上所述得到射影定理。同样也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知识进行证明。任意三角形射影定理任意三角形射影定理又称“第一余弦定理”: ABC的三边是a、b、c,它们所对的角分别是A、B、C,则有 abcosCccosB, bccosAacosC, cacosBbcosA。 注:以“abcosCccosB”为例,b、c在a上的射影分别为bcosC、ccosB,故名射影定理。 证明1:设点A在直线BC上的射影为点D,则AB、AC在直线BC上的射影分别为BD、CD,且 B

8、D=ccosB,CD=bcosC,a=BD+CD=bcosCccosB. 同理可证其余。 证明2:由正弦定理,可得:b=asinB/sinA,c=asinC/sinA=asin(A+B)/sinA=a(sinAcosB+cosAsinB)/sinA =acosB+(asinB/sinA)cosA=acosBbcosA. 同理可证其它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一、三种情形。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1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9、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

10、”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二、判断方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烧(之),

11、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句中士卒比李广地位低,“从”当然是一般动词;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三、翻译方法。使动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可以意译为“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一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2附加宾语。即

12、翻译时把宾语也一同带进去。如:有人将“大王必欲急臣”的“急”,翻译为“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13、)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例2“王”为意动用法不是使动,译为,认为为王或把当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

14、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