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90278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刚踏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很多都反映说数学的应用题是学习的难点。学习数学却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怪我们的学生抱怨学习数学没有多少用处。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以下是我结合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5.3用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利润问题的一节课,探讨如何创建生活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更联系学生的实际,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一、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联系生活实际“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

2、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本节课新课导入时我选用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表彰七年级(6)班在期中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班主任派班长到文具市场购买奖品,班长经过还价后,以八折的优惠买了一些文具,老板告知:除去成本32元,还赚了8元,问:(1)买这些文具班长花了多少钱?(2)这些文具原来标价多少元?(3)老板赚的钱是成本的百分之几?这样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既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动手,积极动脑、动口,几乎都进入了学习的主体状态。这时,学生也就

3、不难了解本节课的目标是掌握“成本、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关系的应用题。二、走进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因此,在给学生们归纳了“成本、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式后,我问学生们是否去商场购买东西时遇到商场打折优惠的活动?学生们马上积极地表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还举出了自己所遇到的实例,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给出了一组练习,要求学生们

4、通过讨论与交流帮商场算算有关的数量。练习:(1)、一支钢笔的进价是10元,利润是3元,这支钢笔的售价为元,利润率为;(2)、一件衬衣进价为100元,利润率为20%这件衬衣售价为_元;(3)、一台电视机售价为1100元,利润率为10%,则这台电视的进价为_元;(4)一个书包进价为40元,打七折销售后仍获利30元,这个书包原定价为_元。学生看到这些从自己生活经验角度出发的商品销售问题,结合刚才理清的数量关系,很快完成了计算,轻松地巩固了“成本、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式。三、深入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构建生活的课堂,联系学生实际的教学中,联系的实际问题还应具有挑战性、激励性

5、,使学生产生困惑、激活思维,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我引入例题:金华华联超市出售一种书包时先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八折(标价的80%)出售,结果获利8元,问这种书包每个进价是多少元?如果不打折利润为多少?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时,是不是明明白白消费的求知欲望。他们纷纷动手想计算出结果,但又有些无从下手。此时,再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细化和分解了问题的难度。问题1:获利8元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商品标价是多少?商品售价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开始设未知量,并根据问题2用含未知量的代数式表示出题目中其他数量关系。其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列出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了。四、观察生活

6、,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的潜能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在学校数学教学中,要教会所有学生都要学好数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更多的数学。“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大众数学的引入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须的数学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

7、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五、感悟生活,让学生在实

8、践与发展中取得进步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教师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的。与当

9、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生活和数学是不能画等号的,单纯的数学知识是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充分而必要的动手操作与实践体验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而且对于帮助他们掌握

10、最基本的探究方法,形成通过亲身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在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当然在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要做到既关注学习过程,又要兼顾结果。作为一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应当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以后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一种真实的状态让教学融入生活,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为依据,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与发展中取得进步。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