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0902752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教学教案10篇文言文教学教案1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

2、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

3、,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方法阐释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5、进行比较阅读,使所学知识内化,在超本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标定位 知识 1

4、、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力 1、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 学会勇敢机智的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辅助工具 电脑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 方法流程 1、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2、知名示范朗读 3、点评。 4、自由朗读。 5、划分句中节奏 6、理清结构。 7、为每一段加小标题。 8、找出主旨句 三、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1、小组交流预习翻译课文情况,重点解决疑难,串译课文。 2、课堂交流

5、,质疑答疑。 3、课堂练习,翻译句子。 4、完成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5、学生自批。 6、自批反馈。 7、巩固记忆。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本文异在哪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2、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狼的狡猾?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狼三则之三。 2、说说本文异在哪里。 3、完成练习。 六、总结 1、用蒲松龄狼三则最后的一句话作结。 2、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结。 七、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成语。 2、好书推荐:姜戎的小狼小狼狼图腾。 学生记忆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完成后交流 学生翻译理解 指名回答 意在分清文章节奏,为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明确文章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

6、自主学习,自我完成翻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答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知识卡片的建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网,形成体系。 通过深入研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通过拓展延伸,使所学知识内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别切通过想换内容的比较学习,进一步加强理解。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使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案例评价: 本文是一篇情节比较简单故事有趣的课文;串译课文比较简单,但常用实词、虚词较多,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课文,尤其是对文章节奏的训练、课文结构、主要内容的理解等环节设计,为突破本文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

7、学效果。同时文言文积累卡片的建立,又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建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也为将来运用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狼三则之三的阅读,又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运用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授课效果良好。 文言文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

8、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

9、,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

10、,“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

12、,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文言文教学教案3 1道德目标:认识活板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

13、的深刻影响及重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标: 感情目标: 认识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会整理归纳文言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词及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 第一 学时) 多媒体 (一)感情调节 1、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自学 自学内容(一)走进文本,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1、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 (1)给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炀 ( ) 砥( ) 贮( ) 燔( ) 讫( ) 又为活板( ) 薄如钱唇( ) 蜡和纸灰( ) 数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纸帖之( ) 予群从(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已 后 典 籍 皆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和 纸 灰 之 类 冒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从 所 得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要求: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