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0901679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气压中心 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1、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

2、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

3、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

4、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

5、其它清洁能源 4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

6、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

7、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

8、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

9、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

10、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6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

11、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

12、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

13、环境问题表现来源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