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0901533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别人。 教学重、难点 能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生1:第六颗钻石有个什么故事? 生2:第六颗钻石怎么了? 教学反思: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题,激发学生想了解课文的欲望,学生积极性较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合作释疑 1、

2、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合作解决围绕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学生能充分读通课文,并围绕“阅读提示”的要求来解决问题,气氛较热烈,问题也解决比较到位。但过后我觉得能否不要用“阅读提示”的.框来限制他们,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会不会更好些? 三、再读课文,解答疑难 1、整理各小组提出的较重点的问题 2、谈谈对“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谈体会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能说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但谈得不深,不能直接和课文联系起来。我便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悟,通过读来体会作者当时对失业者的宽容与理解。 3、说说“我”是怎样让失业者交出第六颗钻石的” 教学反思

3、:有了对上一句的理解,大家都能轻易说出答案。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结合实际,加深认识 1、说说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宽容别人、尊重别人的事例。 2、想想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写在日记里。 教学反思:对于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设计这一环节,但总发现学生,谈得不深或者无话可谈,这究竟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呢?师者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五、总结谈话 课后深思:为了让学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我在第三环节理解重点句中花费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这在略读课文中是否有必要?略读课文究竟应当讲到或放到何种程度呢? 2、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想像的能力。

4、 2.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课前预习】 1、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组内交流你所收集到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活动 方案】 活动1:说说自己读过、听过的童话,组内讨论童话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概括。 (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幻灯片投影展示几个著名的童话人物和故事) 活动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圈画出重要字词,交流后自选一名

5、同学将最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写到黑板上,并带领全班巩固。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注意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和主要事件) 活动3:小组合作讨论,故事中小姑娘的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神奇的变化? (小组讨论,尝试设计一个有创意板书各小组用图示法把这种变化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全班展示) 活动4:故事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语句简单分析。课文最后说这七颗钻石,飞上了天空,变成了大熊星座,你认为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 (各自先在课文旁边做批注小组交流,其他同学及时记录别人的精彩发言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并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 活动5:文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

6、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内推荐一个最合情合理又有新意的在全班交流) 活动6: 爱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温暖;爱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们重新获得希望; 爱心像 (组内各人仿照上面的句型,写出你对爱心的理解组内朗读,形式多样全班展示)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文学常识。 七颗钻石的作者是国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等。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了,草木丛林也都了,许多人及

7、动物都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

8、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2、从括号中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干燥、干旱)了,草木丛林也都(打蔫、干枯、枯竭)了。许多人及动物都 (

9、焦虑、焦躁、焦渴)而死。 3、这篇童话第一段环境描写突出了。 4、小姑娘的水罐在不同的情况下五次展示了它的神奇: 第一次:小姑娘找不到水累倒了,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第二次:_。 第三次:_。 第四次:_。 第五次:_。 5、“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在草地上睡着了。”也许她做了一个梦,请你发挥想象,用100多字把小姑娘的梦描述出来。 6、大熊星座即北斗星,凭借它,人们夜里不会迷失方向;作者说它是小姑娘的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变成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7、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篇童话的主题: 8、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样一位小姑娘?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10、。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窃入学舍辄默记 儿痴如此恬若不见 10、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而置之其坐C、坐佛膝上D、项为之强 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B、何不试之以足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12、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

11、本原因是 七颗钻石 1.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2.干涸干枯焦渴3.地球上旱灾非常严重,水对每个生命的重要意义。对与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在回答时应扣住文章的中心回答。4.第二次当小姑娘被绊倒时,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水还满满的。第三次小姑娘给焦渴的小狗喝了水,木头罐子变成银的。第四次生病的母亲把水让给小姑娘喝,银水罐变成了金的。第五次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喝,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这一题完全是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考查。5.略(想象虽然是自由的,但是要扣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扣住人物的形象加以想象。)6.小姑娘有一颗比金子、钻石更宝贵的爱心,这爱心像北斗星一

12、样永远普照人间。7.爱心使一切变得美好。8.突出小姑娘的孝顺、勇敢尤其是充满爱心的品质,并准确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加以分析。9.私下的意思总是(常常)入迷安祥的样子10.C11.C12.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3、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真诚、善良的情感,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互助。 教学难点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们善良的美德。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13、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词句,认识生字。 2、带着提示的要求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 2、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汇报自学的词句。 4、从这篇课文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质疑。 四、读懂课文 1、结合学生质疑的情况,老师提出思考题: (1)失业者“总在柜台前溜达”要干什么?“他正往外走”说明什么?“他伸出手握住我的手”干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明什么? (2)失业者的神态描写在文中两次出现。流露出的神态,表明失业者的处境如何,他神态的变化说明什么? (3)我是怎样成功地处理这件事的,我当时是怎样想的? (4)从这二人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2、学生结合思考题,读书解疑 五、填补空白 1、学生自由练读两个人的对话,从字里行间体会当时他们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为文中的两个人补上心理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课文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