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90134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绪 论1.名词: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2.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自然地理环境包含哪几个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4.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哪些?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第一章 地 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组行星和木组行星分别包含哪些?其运动的特征是什么?a.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运动特征:体积小,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

2、卫星数少。b.木组行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冥王星。运动特征: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2.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哪些?a.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b.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c.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d.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e.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f.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3.月食的发生要经历哪几个过程?初亏、食既、食甚、生光、

3、复圆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a.因为球形,使得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呈地带性分布。2.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保证了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从而有了海洋和河湖,风雨等天气现象,有了生物。紫外线辐射不强。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参数。2.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重要影响?a.昼夜更替b.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移,南半球向左偏移c.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d地球自转使潮汐变为方向相反的潮汐波,并对地球自转起阻碍作用。e.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

4、动、大气运动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大陆漂移、地震、洋流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3.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重要影响? 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形成第四节 地理坐标1.纬线和经线特征的比较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1.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有哪些? 内部:地壳、地幔、地核。a.地壳(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b.地幔(上下两层):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c.地核(外地核呈熔融态,内地核可能呈固态):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部分。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a.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地球

5、表面和生命的盾牌。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b.水圈是地球特有的环境优势。液态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c.生物圈是位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者相邻的界面的一个特殊的圈层。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气、水、生物与岩石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对其他圈层发生巨大作用2.地球圈层的主要特征有什么?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互相重叠。地球表面这个特殊的圈层也叫地理圈、地理壳、地球表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海陆分布不均的主要体现?a.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例约为2.5 1b.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在内的半球,海洋

6、占90.5而陆地面积很小,称“水半球”。即使在另一半的陆半球,陆地面积也仅占47.3,仍比水域小。c.陆地的2/ 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39.3。d.南半球,陆地只占19.1。Ps对蹠:特指地球上处于通过地心的正相对位置的两个地点或地区。2.全球陆地分布的特点?a.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都成对分布。形成大陆瓣,大陆星。b.每个大陆的轮廓均呈三角形。北部宽,向南逐渐变窄,底边位于北方。c.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向里凹进,而东边则向外突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即可以对某些大陆进行拼接。说明古大陆是连在一起的。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a.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

7、主要在地表进行。b.固、液、气三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c.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各种地貌形态等。d.相互渗透的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同时伴随着信息的传输。e.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表现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形成不同等级的自然地域。f.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第二章 地壳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1.名词:矿物、沉积岩、变质作用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

8、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与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使原来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在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或岩石结构方面发生变化,使它们变为变质岩的作用。2.矿物的物理性质包含哪些方面?光学性质、力学性质以及比重、电磁特性和集合体形态特征等。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特征:放射状、晶簇、鲕状(由矿物圆球组成,圆球内部也呈同心圆状)、钟乳状、葡萄状、结核状等。3.岩浆岩的构造有哪些?块状构造: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斑杂构造: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列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流纹构造:因保留熔岩流动形迹,矿物与气孔定向排列而致。气孔构造:因气体逸

9、出后残留。杏仁状构造: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而形成4.沉积岩的基本特征?a.具有层理构造,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层理构造: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有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b.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5.变质环境有哪三类? 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概念:岩相、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断裂岩相: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综合。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的。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

10、形成夹角时。褶皱:岩层在受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断层:岩石因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2.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a.构造运动速度有十分悬殊的快慢之别。b.各地构造运动发生时间早晚与延续时间长短不一。c.地壳运动的性质类型有别。d.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内的不均一性。3.基本的沉积建造类型有哪三类?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4.地层接触关系的五种类型?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5.岩层产状要素有哪些?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6.断层要素有哪些?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7.断层的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

11、移断层、垂直断层、捩(li)转断层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岩石圈由几大板块构成。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接合部才是活动带。2.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3.槽台学说的观点?a.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振荡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派生的或次要的。b.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下降则造成凹陷。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地台两类,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来的。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1.火山喷发的类型有哪些?a.中心式喷发:夏威夷型(宁静式)、培雷型(爆炸式)、中间型b.裂隙式喷发2

12、.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有哪些?灰渣火山锥、富硅质熔岩穹丘、基性熔岩盾、次生火山锥、复合火山锥、破火山口3.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带分别有哪些?火山:环太平洋的弧-沟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地震: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识记各地质年代名称以及相应年代的主要特征。(自己看书)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概念:太阳常数、直接辐射、散射辐射、逆温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每分钟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值,平均为8.

13、16J /cm2min。该数值称为太阳常数,用S。表示(即S。 8.16J/cm2min)。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从天空投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呈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为低的现象。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2组成大气的三种物质成分分别是?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3.大气垂直分层中每层的基本特征是?对流层: 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温、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平流层下层气温受地面影响很小,在25km处形成高空暖区。 水汽含量少,气流十分平稳。中间层:空气上下垂直对流旺盛,故被称作

14、高空对流层。暖 层:气温随高度升高明显,温度梯度较大。 空气(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离逸层:几乎不受地球引力场作用影响,大气质点常能自由散逸到星际空间。4.大气获得的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a.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次要):主要吸收物质为臭氧、水汽和液态水b.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热能,温度升高,再以大于3m 的长波向外辐射。这种辐射能量的7595被大气吸收。c.潜热输送:陆面和水面的蒸发以及水汽的凝结释放潜热。d.感热输送:因温度差而进行的热量输送。5.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a) 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b) 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

15、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3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最清楚。c) 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d) 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均高于24 ,称为热赤道。热赤道平均位于510N。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20N左右。e) 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6.产生逆温的原因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1.名词:饱和空气、露点、雾、降水变率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