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90062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2第30届平顶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申报表申报者姓名陈心怡学历(年级)九年级所在学校(全称)平顶山市叶县洪庄杨乡初级中学九三 班辅导老师王曼芳电 话13503411150作品名称我乡湛河 “臭水”的深思作品类别学生作品我的家乡座落在叶县洪庄杨乡的东部,有湛河和汝河两条河流围绕在我们的村庄。周末没事时我们小朋友一块去湛河捉鱼逮虾,很是开心。每次上学走到湛河桥上,听到水流的哗哗声,看到水泛起的白色浪花,真想驻足停留。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当我在放学回家时走到湛河桥上时,清澈的河水不见了,白色的浪花没有了,代替的是恶臭气味,和黑乎乎流水。基 层大 赛组 织推 荐意 见负责人: 盖章: 年 月 日

2、说明:“作品类别”指 创造发明、研究论文、科幻作文、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科幻画、实践活动、科学DV、优秀科技教师或辅导员成果我乡湛河 “臭水”的深思作者: 平顶山市叶县洪庄杨乡九四班 陈心怡辅导老师:王曼芳2016年 10月我乡湛河 “臭水”的深思我的家乡座落在叶县洪庄杨乡的东部,有湛河和汝河两条河流围绕在我们的村庄。周末没事时我们小朋友一块去湛河捉鱼逮虾,很是开心。每次上学走到湛河桥上,听到水流的哗哗声,看到水泛起的白色浪花,真想驻足停留。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当我在放学回家时走到湛河桥上时,清澈的河水不见了,白色的浪花没有了,代替的是恶臭气味,和黑乎乎流水。我想找出污水的来源,告诉他们不要在

3、排放污水。告诉他们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农村是人类社会农作物粮食生产的中心。人口分布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用水是农村生存环境的基础和命脉。毋庸置疑,生活用水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突出的农村问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农村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生活用水供水现状农村作为农产品生产中心,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农村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农村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农村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农村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农村中有近23的农村供水不足,16的农村严重缺水。饮用水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水环境

4、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在全国农村中,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农村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一)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我国还是农村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农村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二)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农村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

5、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三)水浪费严重我国北方农村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农村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水用于居民生活杂用上。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二、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两类,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

6、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一)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

7、万吨化肥。(二)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农村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三)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北方)。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

8、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农村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国际上比较重视。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

9、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五)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三、保护对策(一)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

10、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

11、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三)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四)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增强调蓄能力。提高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放宽农村其他非饮用水的水质要求,降低成本,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农村供水设施陈旧常常造成自来水浪费。排水设施不足,又使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严重污染,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