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0899158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思维 句容市第三中学 孙建中摘要:启发式是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总特征。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会贯通得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启发式 培养 能力作者简介:孙建中(1976- ),男,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

2、课题,也是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有人认为启发就要有师生的共同活动,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就是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一来启发式就变为问答式了,似乎有问答就是启发,没有问答就没有启发。在一些评议课上,常有人以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和次数的多少来判断启发的好坏,这就很容易使启发式教学流于形式。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不仅要他们“在思维”,还要他们“会思维”。学生回答问题,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有时也不一定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因此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

3、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是启发式教学。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具体做法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创造和总结。在贯彻启发式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学生“启而不发”。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还是教师的要求和讲授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此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学生只有估计自己能够得到时才会努力的去跳,标准太高时他根本不会跳。标准太低当然也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由此可见,从实际出发进行启发式教学实在太重要了。二、启发什么启发什么?对于中学物理来说,笔者认为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1启发学生热爱物理、努力学习物理的积极

4、性这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尤为重要。比如讲大气压之前就可以给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把小学生用的木尺放在桌边并伸出一部分,用重物压住桌上尺子的一端,用力打尺子的另一端,可把尺子打断。如果不用重物而用一张纸压住桌上的尺子,用手反复把它压平,猛力打尺子另一端,仍可把尺子打断。这个结果是学生万万没有想到的,必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讲过大气压强,他们会感到豁然开朗。讲完阿基米德定律以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不大的湖里。浮着一只载人和石头的船,当把船上的石头全部投入湖底以后,湖中水面的高度会有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会认为水面将升高。但恰恰相反,结论是水面将降低。这样一些问题就会启发学生去不断的

5、探索物理规律。2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思维的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启发式教学的开始阶段往往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而后应逐步培养、引导学生善于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多问些为什么,这样就有可能从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不断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思维活动就很容易调动和组织了。例如可以引导他们想:“呵气与吹气都是空气的流动,为什么呵气时感到热而吹气时却感到冷?”“坐在行进的汽车上看,为什么感到近处的电线杆向后跑,而远处的树却向前走呢?”3启发学生运用物理概念与规律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只是引起思考,目的还在于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因此还要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对于物理问题

6、学生往往只凭生活经验和想当然做出判断,这是很不好的思维习惯。要逐步培养学生从物理概念与规律出发来分析物理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如讲过沸腾以后可问学生:一锅烧开的水里,放一杯冷水,不让开水进入,杯也不触及锅底,问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的水能不能开?不少学生认为是可以烧开的。这种判断没有从沸腾的两个基本条件出发来加以分析,必然发生错误。三、怎样启发怎样启发思维,很难提出一个具体模式,但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可以做为我们的借鉴。1用物理实验进行启发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进行物理实验既是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进行物理教学的需要。通过实验可以把物理现象和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引起学生

7、的兴趣,给他们提供思考的基础和依据,这在初中教学中更为重要。如讲热的传递时,可以给学生做个试管煮小鱼的实验,只见试管中的水已沸腾,但鱼还在游动,学生会对此感到奇怪,甚至怀疑,课下还要亲自做一做。但做的结果,鱼总是被煮死。一种情况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直接用火烧试管底端,鱼当然被煮死;再一种情况是学生观察的比较仔细,看到了鱼是在管中的下部,他也学着教师去烧水的上半部,这样做果然成功了,于是就长时间的烧,让很多人看,结果鱼又死了。这样就不能不引起他们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对热的传递、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等知识领会得更深刻。还可以给学生演示紧紧的缠在钢板尺上的纸烧不着的实验,都会很好的调动学生的

8、积极思维。2利用某些观念与概念的矛盾进行启发所谓概念即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是科学可靠的。而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也会形成一些观念。所谓观念即是事物的表象特征、外部联系,是不一定可靠的。当用错误观念进行判断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发生矛盾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深入的思考。如回答:桌上放一个上面小、下面大的棱台形薄玻璃容器,(重量可忽略)当没放水时容器底部所受压力为零(不考虑大气压),当放入5 千克水时容器底部受的压力又是多大呢?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又是多大呢?学生往往会从生活观念出发认为容器底部之所以受到压力是由于水造成的,那么水有多重压力就多大,因此受到的压力是49 牛顿,自然桌面受的压力也是49 牛顿。

9、如果指出杯底受的压力大于49 牛顿,而桌面受的压力等于49 牛顿时,必然会使他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3由浅入深分步要求的进行启发思维活跃是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要一步步有计划的启发才能逐步达到积极思维的程度。如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牛顿定律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图34 中物重1000 牛顿,人的体重700 牛顿,问当人的臂力为400 牛顿时能否把重物拉起?一种意见认为不能,因为臂力小于物体的重量。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因为当人跳起来时可以借助体重使物体受的拉力大于1000 牛顿。这时可以先问学生:此时人作用在绳上的力还是700 牛顿吗?学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怎样,绳上受的力是不会超

10、过人的体重的。再引导学生考虑当人的臂力F 足够大时能不能把物体拉起来?结论还是不能,否则人就要离开地面。那么能不能想办法让物体升起而人还不离开地面呢?学生就可能想到人向后退使绳与地面成一个角度j,满足一定条件是可以实现的。4运用注意规律进行启发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注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注意,一种是无意注意,而无意注意又可分为有益的无意注意和有害的无意注意。思维是建立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启发思维时应该尽可能的将无意注意特别是有害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有位教师在讲振幅概念时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将一个大铅球用钢丝悬挂起来,把球拉开一个角度放在鼻尖前然后放开,让学生观察球的摆动,当球向教师头部摆回来时学生高喊“躲开”,但教师纹丝不动却安然无恙,球又摆回去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振幅有了很深的印象。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决不只是这些,以上举出的几种做法只是想说明在贯彻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有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去认识,去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