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分界线.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89803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地理分界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口地理分界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口地理分界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口地理分界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口地理分界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地理分界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瑗珲腾冲线1935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瑗珲腾冲线。这条线是当时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它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但在当地考察时却找不到的线,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分水岭。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

2、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这条线穿越的省会及城市有:(1) 黑龙江段哈尔滨爱珲伊春(2) 山西段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临汾(洪洞县)(3) 陕西段河南三门峡市陕西西安商洛汉中(4) 四川段绵阳(江油、北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5) 云南段昆明大理(巍山)腾冲后来在198

3、4年,我国将这条线修订沿长至瑞丽。这条线在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如此重要。后来人们就以它的考订着的名字命名,称之为“胡焕庸线”。72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参见王其寒瑗珲腾冲线考察系列日志)背景资料: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98年4月30日在上海病逝。胡焕庸先生一生孜孜耕耘于地理学、人口学等多个领域,是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早在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

4、的论文 中国人口之分布,这是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

5、,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首次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存在着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爱辉(今黑河)腾冲线,这条被国内外学者名之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时至今日不仅基本稳定存在,而且被发现对其他人文地理景观也很适用,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缘深缘浅会员人口分布的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从全国范围来说,主要分布东北、西北、西南等内陆边疆地区。这里自然环境较差,人口稀少。但由于民族地区范围广阔,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显著的差异,因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一)少数

6、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边远、内陆、高原、山区等地 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到海南的十个边境省区,居住着占全国近70% 的少数民族人口,仅西北、西南地区就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就自然环境来说,以深居内陆的高原山区为主,寒冷、干旱的荒漠占了相当比重。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远离海岸线,距离海岸线越远人口越多,越近人口越少。在垂直分布上,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如藏族即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最高的居民点已达到海拔4880米,为世界所罕见。 (二)人口密度低,地域间差别大。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低。1990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24 人, 约为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人的1/5。各民族地区之间及内部,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青海 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4%的东部农业区,新疆西北部也是人口集中地区。各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异,如1990年贵州和广西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84人和178人,而新疆、青海每平方公里分别为9人和6人,最低的西藏每平方公里仅为1.8人。 (三)人口的分布范围不断扩散,民族杂居现象更加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