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875153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第1单元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本课的“醋、燃”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3.情感与价值了解老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1。关于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的课件.2。歌曲恭喜。【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

2、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2)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体认读。(3)对于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

3、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

4、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3.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五、作业设计抄写词语。独出心裁零七八碎万象更新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悬灯结彩各形各色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导入1。听乐曲恭喜,回顾除夕。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多?(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

5、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等,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来体会老北京处处悬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再读写腊八的部分,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例吗?2。

6、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假如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四、总结全文除夕是热闹的,家家灯火通宵,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老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和美丽。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3。精彩再现:摘抄

7、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关于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在教学中,我注意语言的过渡,及时的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大胆交流,在对话中不断感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2腊八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腊、粥”等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

8、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3。情感与价值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每组每人在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或感恩这大自然的馈赠,勾勒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黏黏的腊八粥包裹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

9、,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腊八粥。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粥咽稠熬缸脏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指名回答.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第二句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0、,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似的沸腾着”,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脏六腑。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做小结。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后生字。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深入感悟课文,理解重点句式1。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2。分角色朗读第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4.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

11、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二、续读赏析,体验感悟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

12、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分析吃腊八粥的场面)三、拓展升华,课堂总结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南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

13、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大哥”,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四、课堂总结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五、布置作业1。小米、红豆、红薯、

14、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充满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尝,将这浓浓的腊八情意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异【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本课的线索,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异”.同学们轻松地感受到一

15、个孩子的天真、嘴馋,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不足之处我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通过文字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也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地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孩子们体会得也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得不够精当,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3.情感与价值在品读第二首古诗的同时,体会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而痛苦和哀怨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12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二、整体感知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