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087348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主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打好铺垫。2、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直观认识过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学生能在抽象出几何图形,通过一系列活动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直观认识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对特征有所感悟,因此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物体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再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验证并进一步感受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2、,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辨析、沟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看了这些美丽的画片,你有何感想?发现了什么?2、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3、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是什么呢?(引出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2、操作验证(1)拿出自己的学具

3、,用自己的办法验证。(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3、反馈4、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

4、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5、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备的特征正方形也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 长 宽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