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8687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居江津建设总体规划目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1第一节 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宜居江津的定义和范围第三节 建设宜居江津的必要性第四节 宜居江津的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第二章 江津宜居的现状分析第一节 主城区宜居现状分析第二节 集镇村庄宜居现状分析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规划原则第四章 总体思路第一节 规划期限第二节 规划目标第五章 城市宜居工程 第一节 居住品质提升工程 第二节 公共空间优化工程 第四节 服务设施完善工程第六章 农村宜居工程第七章 建设资金第一节 建设投资 第二节 资金筹措方案第八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 落实工作责任第三节 强化

2、政策支持第四节 落实资金保障第五节 建立考评机制第六节 做好宣传发动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发展概况 宜居城市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安全可靠、生活舒适,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化、自然环境的多样化,使得宜居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要求,国内外均无统一的评判标尺。 一、国外宜居城市的发展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人们更为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希望自己生活

3、的区域能更有效、迅速地防治污染危害,生态与生活环境质量随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好。在这方面,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阿根廷、韩国等国家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英国:在城市规划中,把人居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置于重要的地位,2004年2月发表的伦敦规划中将“宜人的城市”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加以论述。法国:20世纪60至70年代,法国建设了大量住宅,缓解了住房紧张的问题。而80年代,法国人居环境建设逐渐转向解决住区的资源与环境、居住功能单一、公共设施缺失等矛盾,为此法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住区改造工作。日本:其政府在全国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监测体系,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等方式

4、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强调公众参与,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提升普通民众参与与人居环境的意识。加拿大:加拿大的“宜居区域战略规划”,重视协调处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使温哥华成为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1992年6月,温哥华制定了“城市计划”首次明确城市建设是以社区维目标,形成适宜居住的社区环境;强调多样化的环境、建筑以及文化;发展步行友善的公共空间;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和社区中心,创造一种地方归属感;强调可持续发展,减少机动车和能源消耗。德国:上世纪90年代,德国开始推行生态环保住区政策,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和城市边缘发展以营造城市中有吸引力的地区,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5、;在改善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的背景下更新和维护基础设施;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工具,以推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阿根廷:阿根廷中西部小城巴利洛切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麗,风光秀丽,每年吸引大约50万游客,且巴利洛切的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按照人均比例计算在阿根廷处于较高水平。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吸引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2005年,韩国完成的清溪川复原工程,是首尔市以清溪川路和三一路及周边地区为对象,拆除覆盖在清溪川河上的建筑物和高架道路,移走相关设施,恢复该地区原有景观并建设新的环境和设施的工程。它已成为首尔市塑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友好性城市,提高首尔都市品牌的形象

6、工程。二、国内宜居城市的发展进入21世纪,北京在城市总规(20042020)中确定了“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定位,也是见过56年来第一次将居住问题纳入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标志着我国“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发生了转变。继北京之后全国又有大连、杭州等2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着昭示着“宜居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北京:北京生态和宜居城市的建设,注重增强城市和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强调区域的整体发展;在结合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定量地分析土地最大允许承载人数,并运用生态规划的方法指导景观建筑规划、园林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加强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

7、遗产的保护。大连市:大连是我国较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之一,其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畅通的交通和良好的公共安全设施,城市空间发展更突出山水特色,形成了“蓝天、碧海、青山”的特色风貌和景观格局。杭州市:杭州以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为治水理念,通过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系生态保护五大系统工程,疏通城市脉络,改善城市水质,保护优化城市的而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系统,有效解决现代城市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城市发展矛盾。做到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合,营造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长沙市:2008

8、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在5年之内由政府投资800亿拉动2000亿的投资,初步把长沙建成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其“宜居城市”的建设主要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和个性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和建设,让城市空间更合理。主要原则包括:第一、坚持全盘统筹规划。既要考虑城市的美感和风格,又要考虑居住、生活的方便舒适。既要考虑城市建筑外观的大方,又要考虑建材的绿色环保。第二,注重整体风格规划。第三强调以规划引导项目,以规划指导建设。第二节 宜居江津的定义和范围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宜居重庆”的决定,明显改善人居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开放

9、环境,推动江津又快又好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宜居江津”的提出是基于狭义宜居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繁荣和谐”的山水之城,主要包括“居住条件”、“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城区和集镇村庄两个层面推进实施。集镇村庄是指镇政府所在地和村民聚居点。第三节 建设“宜居江津”的必要性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战略途径。宜居,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是现代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公共空间明显改善,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是仍存在城市建设品质不高,农房建

10、设风貌单一,服务配套相对滞后,人居环境亟待优化等突出问题。为满足市民对宜居的追求和向往,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必须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对外开放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设“宜居江津”,是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逐步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客观要求;是提升江津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渝西地区中心大城市,推动江津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必然选择。三是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江津的客观要求。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意识

11、越来越强,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宜居江津,已经成为全区人民的迫切愿望。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有义务、有责任为市民构建一个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建设宜居江津,已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客观要求。第四节 宜居江津的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指导“宜居江津”建设,量化建设成效,将宜居由概念转化为切实的标准,在参考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和国内外有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城市和农村分别制定了宜居江津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城市部分用于考核城区宜居建设成效;农村部分用于考核集镇村庄宜居建设成效。一、

12、指标体系城市部分指标体系分居住条件、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三大类,32项。其中:一是居住条件包含15项指标,占30分,主要指标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房价与收入比、政府保证性住房面积占住房建设总面积的比例等;二是公共空间包含6项指标,占30分,主要指标有: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广场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三是服务设施包含11项指标,占40分,主要指标有:人均商业设施面积、市民对休闲娱乐的满意度,市政设施普及率等。农村部分指标体系分居住条件、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三大类,14项。其中:一是居住条件包含4项指标,占40分,主要指标有: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巴渝新居推广率等;二是公共空间包含3项指标,占30

13、分,主要指标有:乡村干道通达率、乡村干道硬化率、公共空间满意度;三是服务设施包含7项指标,占30分,主要指标有:文化设施覆盖率、电视、商业服务设施覆盖率、电话覆盖率等。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实行百分制,总分100分;累计得分高于85分为“好”;累计得分在70分到85分之间为“较好”;累计得分在60分到70分之间为“一般”;累计得分在40分到60分之间为“较差”;累计得分低于40分,为“差”。第二章 江津宜居现状分析第一节 主城区宜居现状分析按照宜居江津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城市部分)测算,目前我区城区宜居现状平均得分 分,为“ ”等级。一、 居住条件(一) 住房建设方面截止2007年底,主城区

1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6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82%,属中上水平。同时,截止2007年底,共竣工经济适用房480.61多万平方米,解决了约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对3.72万户城镇低保住户困难家庭实施了廉租住房保障。主城区的房价收入比为6.4。(二) 危旧房改造方面从2001年在主城各区实施危旧房改造以来,我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了一批危旧房,截止2007年,共完成改造909.36万平方米,近16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由于我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在我市建城区中,现存大量危旧房、工矿成片棚户区和违章建筑,经统计,主城区域范围内的1969年底建成的旧房和

15、经济鉴定的危房尚存786万平方米,其中旧房面积为431万平方米,危房面积为355万平方米;住宅473万平方米,非住宅313万平方米。(三) 住房品质方面2007年,主城区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为83%;对提高居住品质和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和智能化系统在住宅建筑上的运用率分别为80%和65%;拥有人均2平方米以上绿地的居住区比例仅为38.1%,社区商业中心服务半径500-1000米的商业设施覆盖率为60%。经调查显示,目前市民对反映住宅建筑的自然风光、室内声环境、自然通风等室内情况的满意度为47.9%,对住宅功能空间的满意度为48.6%;对住宅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为64.1%,对社区景观的满意度为52.3%,邻里关系满意度为45.2%,市民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满意率为57.7%以上。住宅小区居住品质还急待提升。二、 公共空间(一) 土地建设强度方面我市主城区地处山地区域,用地地形环境是四山之间的槽谷地带,用地地形中,山地占75.8%,丘陵占18.2%,台地占3.6%,平坝占2.4%,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一直以来城市建设的密度大于平原城市。近年来,土地建设强度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中心城区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