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为什么需要国家的支持.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086618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为什么需要国家的支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业为什么需要国家的支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业为什么需要国家的支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业为什么需要国家的支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为什么需要国家的支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为什么需要国家的支持.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产业经济学 张庆涛 2008级四班国家为什么支持农业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依据:一农业自身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特点所决定的实现农产品价值转换的风险;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三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四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的自身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过程。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来进行。 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地域空间上的差

2、异,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指动植物本身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不同的外部环境;内外因素共同形成了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所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针对这个特点,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世界上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就是地域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由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

3、节性和周期性,农忙与农闲之分。针对这个特点,发展农业生产时应不违农时,合理安排生产,使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而高效。因此,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因上述特点而变得不同步,价值转化的风险性强,需要国家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4、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基础性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地为国宾积累了相当多的资

5、金。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在商品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

6、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第三,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第四,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7、。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像,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三、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第一、农业

8、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要使结构调整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有一点显得十分重要,就是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对接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闯市场,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的行政干预。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的规模

9、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缓慢的内在原因是: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两个充裕”并存;农业生产劳动率和农产品转化加工率“两个过低”并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

10、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产品,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创出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全面增强农业的市场竞

11、争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与农业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起主导作用。四、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极其落后,全国约有35的耕地靠人畜耕种,近60的耕地无灌溉措施。二、农业资源萎缩。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走的是低水平平面垦殖扩张,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丰的道路,使我国农业过多地消耗了水、土地、森林、草原资源。三、农地质量低。在已有的18,5l亿亩耕地中,65是中低产田。中国农业维持高产,主要靠增加农用

12、化学品和能源的投入。目前,全国耕地氮素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3倍,也较人均耕地资源紧缺的德国等欧洲国家高出近6倍;农业生产成本高,每公顷耕地平均多用520度电,折合人民币208元,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弱。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加重了农业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增大的事实说明,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了。其他农业基础设施也落后,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阶段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农业基本建设的速度明显放慢,农业基建的

13、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其中,水利基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幅度最大。农业基本建设速度的明显减缓,将会对新阶段中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较大威胁。五、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统分结合的联产承包制难以行得通,必须改革土地所有权。六、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落后。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十分薄弱,全国约半数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力的年培训率不足20;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每万人中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以色列为140人。美国为80人,日本为75人,而我国农村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由于种种原因

14、,许多农业科技人员所学非所用,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七、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国虽然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粮食转化加工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现有粮食加工比例平均为80一90,发展中国家粮食加工比例一般为50以上,而我国只有30一40。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虽然全国各地已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但距离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制约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转化增殖。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中国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又一大发明。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政策、法规尚不配套,影响了产业化更上一层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农业社会化服

15、务体系与之匹配发展。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还不够完善,发展相对落后,与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八、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消费需求,具体表现为农产品的“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种少,质最低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中的主要问题。在粮食生产结构方面,普通粮有余,优质粮不足,专用产品少

16、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软粒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能磨制强力粉,适于制作高级面包和优质面条的小麦少;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小,能磨制弱力粉,适用于制作优质饼干和糕点的小麦少。小麦优质率仅为20。水稻以口感较差的杂交稻和早籼稻为主,稻米整体质量差。水稻优质率为50。在水果生产结构方面,产期集中,品质低,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水果不仅内在品质差,而且外在品质也差,果型不匀称,色泽不鲜亮,表皮不光滑,保鲜期短,严重影响销售,特别是出口销售。1998年,我国生产苹果194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4,但只出口17万吨,仅占世界出口量的33。在畜牧业结构方面,我国畜禽品种、质量、饲料转化率和畜产品的加工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奶牛年平均产奶量为1600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公斤,发达国家一般都在6000公斤左右。在渔业生产结构方面,以捕捞为主,渔业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