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内容要点.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086557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内容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管理学内容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管理学内容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管理学内容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管理学内容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内容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内容要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的作用: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各国经济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是兴国之道。管理学的特性: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精确的学科、软科学 2既是科学(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也是艺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3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质量管理、库房管理、定额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主要是对物的管理,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群体价值观、组织文化等,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2、,属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范畴。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一般职能)和社会属性(特殊职能)是两位一体的,管理的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总是结合在一起,在管理的基本职能(各项基本工作)中体现出来并一起发挥作用。管理思想发展史1早期的管理思想 马基埃维利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原理四项领导原理内容领导者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必须维护组织内部的内聚力必须具备坚强的生存意志力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分工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著作国富论机械及制造经济2古典的管理思想马克斯韦伯泰勒(科学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原理明确的等级和规则制度科学管理一般管理主要内容三种权威组织:传统(世袭)超凡(领袖性格

3、)法理(法规)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企业活动类别和人员能力结构管理的一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跳板原则、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实验大量调查研究动作和时间研究搬运铁块实验铁锹实验金属切割实验二重性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最丰富的科学成就贡献充分体现分工原则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核心是寻求最佳工作方法,追求最高生产效率)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适用于其他

4、部门在未来有实用价值局限性对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管理原则缺乏弹性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3行为科学时期霍桑梅奥巴纳德原理霍桑试验人群关系论组织理论主要内容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组织存在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权威接受论贡献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人际关系理论形成以及行为科学发展打下基础克服古典管理理论不足奠定了行为科学

5、的基础最早把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管理领域,创立社会系统学派对权威提出新看法局限性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作用过分强调感情的作用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作业标准的影响组织效力: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或实现目标的程度。组织效率: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4现代管理学派代表人物特点或评价管理程序学派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对组织功能研究较多强调管理职能的共同性忽略了人的因素 原则适用性有限 通用性值得怀疑行为科学学派马斯洛 赫兹伯格重视人的因素:单纯强调感情因素 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程序化

6、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满意的行为准则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卡斯特组织系统中任何子系统变化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把组织情况进行分类,建立模式,选择适当管理方法管理科学学派伯法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研究经验主义学派戴尔 德鲁克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研究计划: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它告诉管理者和执行者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来达到目标,要在什么时间范围内达到这种目标,以及由谁来进行这种活动。计划工作:是一种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以期能够经济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获得最大组织成效。计

7、划工作的特点:计划工作为目标服务,计划工作的首要性,计划的普遍性,计划要讲究经济效益。计划的重要作用: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计划的类型:计划期长短:短期、中期、长期计划 计划制定者层次:战略、管理、作业计划 计划对象:综合、局部、项目计划 范围:政策、程序、方法 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指令性、指导性计划计划工作的步骤:选定目标(选择目标的内容和顺序、选择适当的目标时间、目标要有明确的科学指标和价值)、确定计划前提(经济形势的预测、政府政策的预测、销售预测、资源预测)、发掘可行方案、评估方案、确定方案、拟定政策、拟定引申

8、计划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使组织中的上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人贡献的标准。实质是重视人的因素,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具体方法:目标的设置、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评价:优点:是比较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会带来良好的绩效;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启发了自觉,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 缺点:目标难以制定,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目标商定很费时间。组织: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

9、职能结构:分工细密,任务明确,效率较高,稳定性较高;缺乏信息交流,缺乏全局观点,最高领导者协调工作量大。 2事业部结构: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政策管制集权化,业务营运分权化。最高管理当局保持三方面决策权:事业发展,有关资金分配,人事安排。 3模拟分权结构:介于直线职能和事业部结构间,解决了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 4矩阵结构(规划目标结构):二维、三维矩阵。项目负责人责任大于权力。 5委员会结构:临时、常设。集思广益、集体决策、便于协调、鼓励参与;委曲求全折衷调和、责任不清缺乏个人行动。组织设计传统原则:层级原则,管理跨度(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原则(管理层次: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

10、目,跨度与层次成反比),统一指挥原则,责权一致原则,适当的授权原则,经济原则,分工与协作原则,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精简与效率原则。组织设计动态原则:职权和知识相结合的原则(职能部门功能扩大方法:强制性磋商,赞同性职权,功能性职权),集权与分权相平衡的原则,弹性结构原则。组织设计权变理论:组织必须适应于工作任务,技术工艺特性,周围环境。组织变革: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成熟后阶段),组织老化与对策,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种类(以人、组织、技术为中心),组织变革的实施(解冻、改变、固结)。控制: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

11、组织目标的实现。控制过程:限定子系统的范围,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订立标准,收集数据,衡量绩效,诊断与更正。控制的手段:人员配备控制(人事选择,人事训练),实施评价控制,正式组织结构控制(权力结构,信息沟通渠道,控制跨度),政策与规则控制,财务控制,自适应控制。控制的类型:1控制活动的性质:预防性控制,更正性控制。 2控制点的位置: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 3控制源: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4控制信息的性质:反馈控制(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前馈控制(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5控制的

12、手段:直接控制,间接控制。控制的方法:财务控制,人员行为的控制,综合控制。有效实施控制:1控制的目的性:良好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业务的性质和需要。 2控制的及时性:较好的控制必须及时发现偏差(采用前馈控制、预防性控制措施克服时滞现象,反馈控制难以克服)。 3控制的经济性:把控制所需要的费用同控制产生的结果惊醒经济方面的比较。 4控制的客观性:客观是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5控制的其他要求:控制应该具有弹性,必须配合组织形态,应注意预测未来,必须针对重点,必须为人所了解。激励的基本概念:行为: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需要: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

13、:人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需要。 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由需要支配。激励:创设满足职工的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激励理论理论人物主要内容贡献(启示)不足层次需要论马斯洛人类多种需要分为5个层级: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5种需要间的递进规律人的需要的个体性差异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指出需要的多样性决定激励方式的多样性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最高层次有积极意义对需要层次分析简单、机械不科学的理论前提人都是自私的人的基本需要分为5个层次不尽完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保健因

14、素(生理、安全、社交以及自尊需要中的地位)的改善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因素(自尊中的晋升、褒奖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改善能够激励工作热情,不会引起较大不满激励不一定带来满意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不一样用内在因素调动积极性会起更大的激励作用数量、对象缺乏代表性问卷的方法、题目有问题满意不等于生产率的提高期望理论弗隆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M=VE(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激励模式帕特 劳勒(见下页)公平理论亚当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相对量横向比较:OP/IP=OC/IC纵向比较:OPP/IPP=OPL/IPL(见表后)影响激励效果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相对值激励应力求公正激励过程中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疏导强化理论斯金纳为了达到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行为的结果有利,行为会重复出现,不利时则会减弱或消失依照对象不同需要采取不同措施分阶段设立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