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0859284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清代,寿山石雕已经走过了萌发、成长、开花、初熟的千年历程,进入了昌盛期。不但雕艺更加成熟,并且涌现了冠盖众石的崭新的石种田黄石。此乃清时寿山石文化的鼎盛时期。清时的雕师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制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印钮的制作也更加生动和多样化了。据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所云,在他收藏的49枚寿山石印章中,单是兽钮就有螭虎、辟邪、狻猊、青羯、天马、獬貂、貔、貘等20余种钮式。如果以立、卧、蹲、倒等姿态细分则更多。此外还有山水、山鸟、人物、博古等其他钮式。此时的雕刻技法,又日臻精进,且有突破。除了圆雕、高浮雕、薄意等常见

2、外,尚出现了阴刻和链条雕刻。1997年夏,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的乾隆帝印玺三链章,就是此时的链条雕刻的杰作。作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标志,突出地表现在石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杨璇又名杨玉璇,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客居福州,精于寿山石人物、兽钮的雕刻。他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根据寿山石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即所谓的“取巧”,使人物、动物、花鸟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的鼻祖。达摩过江是其代表作。像高约10厘米,达摩的左手提着衣褶,右手托着草鞋,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动感自然舒展。佛像面额饱满微笑

3、,两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略张,给人以全神贯注之感。衣纹雕刻得既贴切妥当,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架裟上并有宝石镶嵌,可谓匠心独运。与杨玉璇同时代的另一位石雕大师是周彬。周彬又名周尚均。他喜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使其形态与众不同;印旁的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其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寿山石珍藏品,多为杨、周两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清代寿山石文化鼎盛的第三个标志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两部寿山石专著出现在这个时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侯官县著名学人高兆(字云客)自江左回乡,受友人“怀瑾握瑜(指把玩寿山石),穷日达旦,讲

4、论辨识”的影响,也被卷入了“寿山石热”中来。他分别从十余位友人处借览了140余枚寿山印石,进行研究分析,时经一载,于次年写就了世上第一部寿山石文化专著观石录,既记录了当时寿山农家“日数十夫,穴山穿洞,摧岸为谷”的采石场面和“逵路之间,列肆置侩”的售石活动,又介绍辨识各类寿山石的形性和色质,指出与石接触,“心目既荡,嗜好为移”,令人陶醉于美石之中。他还介绍了清初石雕的部分技法,为寿山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时间过了20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著名文人浙江萧山毛奇龄客居福州开元寺,也被卷入了当时榕城的寿山石热潮,成为寿山石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他以出身翰林的赏美眼光和非凡的文笔,对收藏的49枚寿

5、山石进行究识,写就了继观石录后的第二部寿山石文化专著,称为后观石录。专著除了对寿山石的色彩、质地、雕艺等方面进行比前书更深入细致生动传神的研讨描述外,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寿山石分类法,为后人确立了品石的标准。“三坑”分类法虽不尽完善,但至今影响不衰。前后观石录的问世,又推波助澜地掀起了数百年来世人争玩寿山石之风,并将此“闽中瑰宝”从“天生尢物”推到了尘世上的帝王石和娘娘石的宝座。清时,寿山石文化昌盛的第四个标志是出现了名冠众石的新石种田黄石。明末清初,田黄石为福州文人曹学全偶然发现,从此身价剧增。据陈亮伯于说印中说:他初入京时,“每石(田黄)一两,价六两至

6、十五两银”,以后更增至“换银四十两”。崇彝在说田黄补中也说:“七两之石(田黄),竟得价二千数百元”。“一枚田黄章,重不过一两四钱,竟以二百五十元取之”。田黄因其极为罕见、珍贵,故雕琢制作也极为致小心。上面提到的乾隆御宝三链章就是由高级雕师和篆刻师在一块大田黄石上精心合作雕成的。从左图实物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三条活石链条,连结着三枚印章,左印方形,刻“乾隆宸翰”,右印亦方形,刻“惟真惟一”,中间印为椭圆形,刻“乐天”,极为精美珍贵,大方典雅。台湾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一套九方的清时田黄印章鸳锦云章。每方印章均刻有不同的古兽印钮。印文由“循连环”三字组成,每方印有九个字各方篆体不相同,九方便有九种篆体

7、。将田黄石切割成相同的方形印章,本来就是一桩难事,何况还要雕上不同的印钮,刻上不同的篆体字。真可谓构思精巧,刀法纯熟,实为稀世珍品。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福州寿山石雕因发源地的不同,师承关系的各异,市场对象原分野,以及雕风习俗的区别等原因,出现了流派,主要是东门派。流派的竞争和发展,成为寿山文化提高的推动力,促进了从清末到民初百余年间寿山石雕事业的繁荣。东门派的师承关系和艺术风格“东门派”发源于福州东门外的后屿村以及毗邻的樟林、寿岭、横屿各村,以同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林谦培以雕刻观赏性的陈设品为主,供应世俗和市场需要,作品注意巧色和装饰效果。刀法考察雕镂结合,修光喜多施以刀法。林谦培多才多

8、艺,既能雕制印钮、博古,又擅锦纹开丝,作圆雕人物也大有特色。雕像多颅著身短,衣褶流动,静中有动,而面目传神。其嫡传高足为林元珠,为东门派副座人物。他的构思别出新裁,运刀婉转流畅,人物、山水、花鸟雕刻无所不精。所刻印钮多用开丝法,毫发间条条清晰,不断不折,堪称一绝。林元珠三传弟子:一传次子林友清;二传堂弟林元水;三传弟子郑仁蛟。林友清秉承家法,又时出新意。其薄意雕与西门派的薄意大师“西门清”林清卿齐名,被称为“东门清”,传为石雕艺史佳话。郑仁蛟师事林元珠后,又先后学习青石雕、木雕、木偶、泥人等民间工艺,以他艺之长融于石雕之中,使所刻人物、动物、钮饰更具特色。许多民间喜闻乐见的传说,在其刀笔之下都

9、栩栩如生地展现于石坛上。郑仁蛟再传弟子甚众,出色者有黄信开、黄恒颂、王乃杰三人。黄信开擅刻观音,黄恒颂善雕水牛,王乃杰以刻石榴盂见长,均成为收藏家竞相求购的珍品。当代“东门派”传人,造诣高深,影响深远者,应是雕刻大师周宝庭和林寿甚二人。周宝庭,是东门后屿村人,先师从林友清,后又拜郑仁蛟为师,擅长古兽、仕女、印钮雕刻。他虽出道于“东门派”,却善于吸收“西门派”的技艺长处,是一个融汇东西两派艺术的重要人物。以所刻古兽和鲺钮为例,既有东门派的尖刀法的深刻、剔透、灵巧,又有西门派圆刀法的薄雕、深厚、凝重、寓意的情调。他的杰出贡献,还在于晚年致力于传统古兽雕刻艺术的整理,以惊人的记忆力,默刻了古兽200

10、余种。这些作品使古兽雕刻从印章装饰物成为独立的雕刻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他工艺美术界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林寿甚为林元珠嫡孙、林友清第三子,既秉承家学渊源,又能推陈出新,是一位能完善继承传统,又极具创新意识的民间雕刻艺术家。他用石注重巧色,布局疏密有致,刀法多以“尖刀”,作品富丽清灵。而且技法全面,圆雕、浮雕、透雕、薄意雕均其所长。从本世纪50年代到他逝世时的80年代,材大、价昂的田黄薄意作品,绝大部分出自他和“西门派”另一位杰出雕师王雷庭之手。1984年他雕刻的一组田黄石作品秋山行旅、岁寒三友、柳鹅,获第四届全国工艺美

11、术百花奖“金杯奖”的最高荣誉。田黄冻秋山行旅(重550克)、银裹金田黄柳鹅(重105克),在香港售价都在百万港元以上。林友竹也是当代寿山石雕大师。他师承其父林元水,又学艺于郑仁蛟门下。除了自己艺高一筹,名重艺坛之外,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授徒多,成材亦多。当代著名雕师郭功森、郭懋介、林炳生、林发述、林元康等都是他的高徒。他们有的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有的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多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海内外收藏家竞相收藏的珍品。西门派的师承关系和艺术风格“西门派”发源于福州西门外凤尾乡一带,雕品以印章和小品为主,专供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收藏、玩赏和使用。故作品中深蕴高尚、雅致的书香味。且有部

12、分艺人通晓书画,兼攻金石,与社会名流多有交往,无形中提高了本派石雕的品位,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应酬的最佳礼物。自清以来,福州闽浙总督衙门前的一条街总督后街,便成了专卖“西门派”石雕及其他古董工艺品的礼品街。“西门派”的创始人潘玉茂,是清同光年间福州侯官人。他继承周尚均遗风,以擅刻印钮、博古而名重艺坛。他刀法多变,与“东六派”的单纯刀法风格迥异。潘玉茂传其弟玉进、玉泉。玉进又传弟子陈可应、林文宝、陈可观等人。他们都得到其师的一技之长。如林文宝,擅长深雕带镂之技,雕刻印钮和博古。其图饰多仿古铜器图案,线条间距密集,有“斜尖不入”之誉,为印钮雕刻一绝。他仿制的尚均博古钮,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今民间收

13、藏的尚均博古钮多出自文宝之手。继林文宝之后西门派陈可铣刻的印钮,多以古兽和动物为题材,雕成的兽钮多“穿钱”或“穿环”,有三环、五环,多时达到九环,也是雕钮一绝。最为名重寿山石雕坛的是“西门派”的薄意雕刻艺术,其名声与风格一直流传影响至今。此应归功于“西门派”薄意大师林清卿的刻意追求和登峰造极的成就。林清卿,清末民初福州西郊观前人,自幼聪慧好学,对诗书画尢感兴趣。开初受艺于陈可应门下,学薄意雕刻颇有成就。他不因此满足,认为当时的薄意作品“不居画理,不究章法”,应从国画中吸收养分,开辟薄意新境界。他毅然放下雕刀,出门拜师学画,尤其学花鸟双钩和工笔,还致力于古代画像砖的研究。数年之后,画艺遂成,又回

14、头来作薄意雕刻。林清卿此时的作品,融雕刻与绘画于灵石,一方薄意,就是一幅立体的画,既有笔墨韵味,又有金石雅趣。他还做到得心应手,意到艺成。林清卿开创了新的薄意艺术境界,使他自然百然地登上了“西门派”薄意艺术大师的宝座。当代人都昵称他为“西门清”。“西门清”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以画入石,创立新薄意,更重要的使整个薄意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首先是扩大了薄意的题材,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凡传统人物、宜人山水、四时花卉、各种鸟虫等无不及;古典文学中的生动情节、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精彩的戏曲片段、幽思深邃的诗话词话等,都成了薄意创作的题材。其次是章法改变,刀法含情。“西门清”相石善审曲度势,用刀如下笔传神

15、。作品繁简有致,洗练纯熟,而且以薄胜厚,越薄越妙越神。他是“在杨玉璇、周尚均两家中别开生面者”。因此,林清卿薄意艺术的卓越贡献是寿山石文化一件划时代的创举。可惜,“西门清”一生不收门徒。“西门派”传人中私淑于林清卿者仅有可数的王炎铨、杨鼎进、王雷庭三人。他们在艺术上都颇有成就,使“西门清”的雕技艺术不致失传,且益加发扬光大。不过,三人中,王炎铨寿短,34岁英年早逝。杨鼎进赴台,初仍从事寿山石雕,后改事别业。王雷庭则成了唯一深谙林氏技法真谛者。他的独特长处在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熟,层次分明。他选择的一块重400克的田黄冻石刻香山九老图,在香港展出,轰动香江。他晚年尢精于薄意与浮雕相结合的刀法,创作现代新题材作品。其代表作东方红组雕和红色闽西长岭寨薄意,由福建省博物馆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