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857221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1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扬州市第一中学吴春燕【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l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l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l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l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l 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l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与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知识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知识构建】岩石圈地表形态岩石分类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质 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表现 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外力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图1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和“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3、外力因素”。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二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三是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四是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和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前准备】图2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1. 根据

4、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读图2回答:(1)岩石的分类:A是 ;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 (或沉积岩)。(2)地质作用: ; (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 。(3)说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意义。2根据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读图3回答:图3(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 处,找地下水应在 处。(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3. 完成下列表格(表1),比较流水、风力、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布地区外力作用形式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在湿润、半湿

5、润地区_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_的地表形态冲积扇、冲积平原、_等_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_、沙垄等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等【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课前准备部分,回答的自我诊断题的答案,充分展示自己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完成课前自我诊断的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展示投影考试说明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要求说出关键

6、词。朗读考试内容要求;迅速说出考点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复习中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1)。学生读图回顾本节课主要考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重要考点。利用图1将本节课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考点诠释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内容解析判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图(即三大

7、类岩石相互转化关系图)是考试重点。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探究活动1: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图4典型例题1(2009年江苏卷)图4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完成(1)-(2)题。(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BCD(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

8、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B CDI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壳内部物质循环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1的图(图4)。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选择江苏高考题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解题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答案:(1)D (2)A思路点拨::第(1)题,教材虽没有讲述昆仑玉的形成,但讲述了大理岩的形成。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是由石灰岩受热变质而成的。图中表示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第(2)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属于沉

9、积环境下的沉积岩形成过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考点诠释2: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内容解析褶皱、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产生的原因、结构特征、形成的主要地貌及实践意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比较表地质构造岩层形态未侵蚀时的地形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褶皱背斜岩层上拱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较为发育,常被侵蚀成谷地适合隧道经过,可能为储油构造向斜岩层下凹成为谷地有些向斜因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成为地下水的储存空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等断块山,下降岩块:渭

10、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探究活动2: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讨论完成典型例题2。典型例题2(2012年江苏卷)图5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完成(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 B. C. D. (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2的图(图5)。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图6

11、,教师进行图形变换的解读,指出本题的命题意图。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典型例题2。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选择江苏高考题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解题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答案:1.D 2.C图6思路点拨:第(1)题,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知识点。读图可知均为谷地;在背斜构造判断中为断层(谷地),据图并通过计算可知地下部分起伏较小,只有为背斜谷。该题要正确解答,可以借助于绘图的方法(如图6所示),即添加辅助线画出岩层的实际形态,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第(2)题,本题考查断层的形成及其地表形态。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

12、处岩层出现断裂且有明显下降现象。内容解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看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说明了内外力的互相作用:内力作用使地壳不断下降,而外力作用(泥沙的堆积),对地壳的下降起补偿作用。而黄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风沙堆积占优势。复习时要时时和已学过的中国地形、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地形相联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探究活动3: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3。典型例题3 (2009年高考重庆卷)图7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1

13、)-(2)题。图7(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3的图(图7),指出景观图在考查本考点中的重要性。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3。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选择高考题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解题训练,关注地貌景观图。指导学生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答案:1.B 2.C思路点拨:甲图是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喀斯特地貌区可常见石林、石峰、丛林、石芽、溶洞等。甲地地貌景观以石林、石芽为主。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乙图景观为武陵源风景,外力作用以流水的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第三部分:拓展训练一、单项选择题图81.图8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 断裂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