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85717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家长的应对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类型家长的互动策略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在幼儿教育的理念等方面取得一致性、协同教育从而实现科学育儿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是取得家园共育实效的关键。教师与家长沟通和互动时,必须正视家长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家长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他们在学历、性格、教育观、教养方式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别的差异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

2、果。在对家长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以往的研究者从家长的学历、性格、性别、从业背景等多种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划分。然而,在多年的家园互动中笔者发现,家长与幼儿的互动方式不仅是影响幼儿良好品质发展的因素,更是影响有效家园互动的重要因素,而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对于家长和幼儿的互动方式,教师易观察、易归纳。因此,笔者按照家长与幼儿互动方式的不同将家长划分为:过度保护型、少问忽视型、包办代替型、过度表扬型。同一类型的家长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教师可以用同种策略进行沟通。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不同类型家长的特点与互动策略进行分析与梳理,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一、过度保护型家长的特点与互动策略(一)过

3、度保护型家长的特点这类家长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家长对幼儿身上发生的细节都会记挂在心里,给予过多的关注。二是一旦孩子出现状况,如遇到困难或与同伴发生冲突,家长会表现出过激的情绪反应,也比较习惯代替幼儿处理问题。三是家长会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吃亏”。案例1:嘉嘉爸爸对老师说:“嘉嘉最近回家总是说午睡的时候韬韬弄她。老师能不能帮她换个床位啊!我真的很担心,这样会影响她的午睡。”对于爸爸反映的情况,老师先是稳定他的情绪,然后讲述了事情的大概经过: “这种事情的确有,但并不完全是这样的。韬韬睡觉时候,被子有一部分碰到了嘉嘉的床。嘉嘉伸手把被子推回去。韬韬看到了就说我的床好挤,让我放一点。然后又把被子

4、推到了嘉嘉的床上。”嘉嘉爸爸听了后,脸上的表情稍微有了些缓和,笑着说:“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他故意去碰她了。”老师听了马上又说:“中班年龄段正好是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嘉嘉和小朋友发生了点小冲突,我们就马上换床,那就是在帮助她逃避这个问题了。这样会影响她以后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嘉嘉爸说;“我也知道,不过还不是怕她被别人欺负嘛。”老师听了笑着说:“其实,这个事情可以让嘉嘉自己去解决的。今天中午,我就让嘉嘉自己去和韬韬说。”老师边说边拉着嘉嘉的手说:“你自己告诉爸爸,今天你怎么和韬韬说的?”嘉嘉看着爸爸说:“请你不要把被子放在我床上,我没有地方睡了!”嘉嘉爸爸问:“然后呢?”嘉嘉说:“然后他就

5、拿开了。”老师见机马上说:“嗯,今天嘉嘉很勇敢了,遇到了困难能够自己解决了。”嘉嘉爸爸听了,也露出了笑容。(二)与过度保护型家长的互动策略1稳定家长情绪,还原事件真相。教师应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和家长进行沟通。由于过度保护型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在事件中的强弱地位非常在意,因而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要注意讲述的语气、语速和用词,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叙述事情经过,并且弱化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案例1中,教师首先肯定了事情的存在,然后还原了事情的经过,使嘉嘉爸爸对事情的经过有了客观的认识;同时,帮助他分析了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希望爸爸直视嘉嘉现在遇到的困难,建议爸爸在育儿过程中,给予正

6、面引导而不是帮助她回避这个问题,以免养成她逃避问题的习惯。2家长减少关注,适度留有空间。在和家长沟通时,教师可以适当帮助他们分析孩子在这次事件中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让他们看到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给孩子留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冲突和问题,只有适度关注才会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案例1中,教师适时地把嘉嘉今天“成功”处理的结果展现给了爸爸,让爸爸相信嘉嘉自己有能力去处理问题。3授之以渔,在事件中传递教育理念。没有一个家长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互动方式,在日常沟通中,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案例,把自己处理的详细步骤告诉家长,并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这样把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传递给家长,达到家园共育

7、的目标。二、少问忽视型家长的特点与互动策略(一)少问忽视型家长的特点这类家长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家长工作忙很少来园接送孩子,也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对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管不问。二是家长虽然来园接送孩子,但从不主动与教师沟通孩子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错误的教育观引起的,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教师和幼儿园的事情,而自己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可以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阶段并不重要,没什么可与教师沟通的。案例2:由于工作关系,御杰的爸爸妈妈很少来幼儿园接送,御杰每天都是去早晚困难班。一有机会,老师总是主动联系其爸爸妈妈。比如,有通知要孩子带回家,老师总是在QQ群里告诉他们并把御杰最近的情况也作一些介绍。周末

8、放学的时候,把他的被子放在衣帽柜上并发短信通知。老师的关怀,很好地赢得了御杰的爸爸妈妈的认同。艺珊妈妈认为幼儿园阶段只是一个过渡,所以对艺珊的情况从不过问。在托班时,艺珊来园每天都迟到,幼儿园的早操一点都不会。老师发现后,主动打电话给艺珊的妈妈。在电话里,老师向她详细介绍了晨间活动以及艺珊能学到的本领。之后,艺珊的妈妈能主动早早地送艺珊来园了。老师还经常利用接送时间向她介绍艺珊晨间活动时的进步。(二)与少问忽视型家长的互动策略1积极关注孩子的变化,定期主动沟通。家长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而忽视孩子的表现或是极少关注孩子。但教师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一些变化,并选择适当的时机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以赢得家长的

9、信任和认同。教师也要时常鼓励家长有空就尽量自己来接送孩子,来幼儿园看看孩子的表现。比如案例2中,教师发现艺珊的情况后,主动和其妈妈进行了沟通。在赢得艺珊妈妈的配合后,还时常把孩子的进步告诉她。2多渠道沟通,及时反映情况。这一类的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接送时间。教师和家长面谈的机会很少,有时匆匆见上一面,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因而,教师可以创建多渠道的沟通方式,尽量让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近期表现和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安排。除了传统的面谈,还可以通过QQ群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的表现和发放一些通知。遇到重要的活动等情况,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便条等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另外,在每个月教师和家长所填写的宝宝成长记录册

10、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和提供有关的教育措施,家长也会反馈孩子近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希望孩子提高的地方。3.有技巧地选择表达方式,先表扬后指出不足。在与这一类家长交流孩子情况时,要先简单谈谈孩子最近表现出的优点,也试着问问家长有没有发现孩子的进步等,避免让家长觉得教师主动的联系和沟通是来“告状”的。同时,在向家长表述孩子的问题时,要委婉地指出;或者如实将事件描述给家长听,但先不要作出评价;也可以问问家长孩子在家有没有这样的表现,希望他们能给予关注,多去倾听和关注孩子的需求,引导家长重视亲子间的交流和互动。三、包办代替型家长的特点与互动策略(一)包办代替型家长的特点这类情况有两个明显特征:

11、一是以隔代抚养为主。主要指祖辈或是保姆照顾孩子二是家长认为包办代替比孩子动手来得快、省事,而且以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什么都会了。包办代替的内容也有不同:有些家长的包办代替表现在孩子自理方面的包办,比如帮孩子穿衣、喂孩子吃饭等;有些家长的包办代替则表现在孩子语言、行动方面的包办,比如孩子一个眼神家长就立刻帮助孩子拿了需要的东西。案例3:锐锐是插班生,咀嚼能力特别弱。老师在和妈妈沟通后,了解到锐锐在家吃的食物都是爷爷处理过的。比如肉都是切成很小块的,哈密瓜切成一小块,像西瓜之类更是榨成汁的。有一次,下午吃的水果是香梨,锐锐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啃掉了梨皮,而且坚持把香梨吃完了。放学时,妈妈知道后,开心地

12、表示在家也一定让他尝试。之后,老师每天在和锐锐妈妈的沟通中,都会把锐锐吃饭的情况告诉他妈妈,并把具体的方法告诉她,比如吃肉的时候,先请锐锐咬一口肉咀嚼碎了后再吞咽。(二)与包办代替型家长的互动策略1给予机会,展现幼儿动手能力的亮点。家长过分的包办代替其实是从心理上认为孩子做得不够好。因而教师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要多肯定孩子在园的自我服务或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可以把当天孩子表现好的那一件事情描述给家长听。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学孩子当时的话或者模仿孩子当时的某个动作,从而让家长有真实感。卡耐基说过:“非语言信息所传达出的信息比语言本身更富有内涵。”在向家长表扬孩子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

13、言艺术,比如面部表情、手势或者动作,让家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事实的可信度。2善用期望效应,鼓励家长让幼儿动手。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对我说:“我家孩子就喜欢听你们老师的话。”其实,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 “优势”,鼓励孩子在家自己动手做一件事情,并和家长约定让孩子自己完成。或者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完成情况可以有梯度地递进。当幼儿完成时,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当然最好是一个“拥抱”。拥抱带着老师的爱,不管对哪个阶段的孩子都具有吸引力。喜欢孩子的老师,自然也会赢得家长的信任。3提供具体策略,鼓励家长改变帮助的方法。孩子在家逐渐能自己完成一些事情,家长的包办代替自然会慢慢减少。有些家长也想

14、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只是一直没有方法或是没有用对方法,教师可以把一些方法告诉家长,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帮,哪些又是孩子必须要自己做的,比如在展示孩子的手工作品时,可以向家长介绍具体的做法,这样的动作可以锻炼孩子什么能力。家长在家让孩子做事情时也可以帮助孩子锻炼这个动作。四、过度表扬型家长的特点与互动策略(一)过度表扬型家长的特点这类家长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家长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对于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会给予正面或者侧面的肯定。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赏识教育的认识片面,如仅仅通过阅读某些育儿书籍,或者自身对严厉教育的抵触等。二是表扬方式不正确。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过分夸张了行为本身的意义;而且

15、这类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大都采用结果性表扬。案例4:聪聪的外婆对聪聪的教育就是 “摸顺毛”。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呢,就先表扬聪聪一番,她认为这样可以激起聪聪对事情的兴趣,还经常对老师说:“要多表扬我们聪聪,这样他会很听话的。”老师听了并没有马上否定外婆的观点,会把表扬聪聪的事情告诉外婆,但会强调老师是怎么表扬的。当然,有时也会把聪聪的行为如实地描述给外婆听但不去评论好坏。外婆听了,有时会主动要求老师在面对聪聪不良行为习惯时还是要进行批评。(二)与过度表扬型家长的互动策略1尊重家长,帮助建立正确的赏识观念。一般而言,教师的建议和家长的教养理念或方式不相符,直接提相反的指导建议,只会引来家长的反感。

16、因而,首先要尊重家长的理念,然后,在日常交流中可以和家长聊聊赏识教育,听听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看法,扩展家长对赏识教育的全面理解。2巧妙“告状”,认识表扬过度的危害。日常生活中,在和家长交流孩子的近况时,可以适当将孩子的行为问题提出来。但不急于下结论,请家长在生活中观察,以便引起家长的重视。当再次和家长讨论这些行为问题时,更重要的是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当然,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不要急着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摆出来,以免引起家长的反感和戒心,而是尝试告诉他哪些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3教师支招,鼓励家长进行过程性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容易让表扬显得空洞没有内容。比如千篇一律的“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聪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家长要重视孩子努力的过程,进行过程性表扬,让孩子知道他为什么被表扬。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可以从画的内容、用色、构思或者是绘画态度等方面进行表扬,而不要空洞地说:“你画得真好!”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