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导学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85702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蜀道难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蜀道难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蜀道难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道难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导学案制作人:杨慧丽 审核人:房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熟练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结合相关视频材料,合作探究有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学习重点】:熟练背诵并且默写全诗。【学习难点】:理解李白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背景分析】: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

2、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相关链接】:“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

3、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预习案(你做足预习的功课了吗?检验一下自己吧)一、 基础知识梳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噫吁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扪参( )扶膺( ) 砯崖( ) 万壑( ) 峥嵘( )崔嵬( ) 吮血( ) 咨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危乎高哉(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嵋巅( ) 上

4、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连峰去天不盈尺( ) 锦城虽云乐 ( )难于上青天 ( )开国何茫然 ( ) 侧身西望长咨嗟( ) 但见悲鸟号古木( )二、 课文预习、初步感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学习案(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亮出自己的观点,比比谁的更全面、更深刻。)一、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本诗就是李白极写蜀道的高险峻奇的,那么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呢?二、结合诗中相关句子,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思考。巩固案(学应有所得,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做下列试题)一、基础

5、测试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栈道(zhn) 饯行(jin) 信笺(qin) 浅浅流水(jin)B咨嗟(ji) 磋商(cu) 蹉跎(cu) 山势嵯峨(cu)C萦绕(yn) 腥荤(hn) 诨号(hn) 荦荦大端(lu)D峥嵘(zhn) 诤言(zhn) 挣脱(zhn) 泉水琤琤(chn)2.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入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是清新的样子,是神

6、采飞扬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ABC D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友人入蜀李 白见说桑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2)、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你做简要分析。(4分) 【知识链接】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主旨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不同题材的古诗,评价其思想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1、写景诗:揣摩诗人于山水景物之中寄托何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抓景物的物象特点,分析意境,可以探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见景生情”,写景往往为后一两句的直抒

8、胸臆打下基础,从直接抒情句也可概括诗歌主旨。2、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此类诗经常使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揣摩诗人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挖掘人们所赋予物象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如陶渊明咏菊,抒写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不谄媚世俗、坚守正义的气节。3、边塞诗: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其主旨或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奇特风光;或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或表现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表达边关将士对月思乡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或反映沙场征战的艰辛悲壮、连年征战的

9、残酷、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往往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其风格豪迈旷达、慷慨雄壮。但不同时代,边塞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盛唐基调是豪迈爽朗、勇敢、一往无前。诗中充满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安史之乱使唐由胜转衰,虽然边塞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多了悲壮惋伤的成分。如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外临强敌、内政颓靡,南宋沦亡半壁江山,诗坛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报国无门、收复中原无望的愤懑和征士归家无望

10、的哀痛。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怀古咏史诗:此类诗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事迹为题材,或怀古伤情,对历史事件抒发思古之幽情(如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感慨朝代兴亡盛衰之情);或怀古论事,对历史兴亡作出思考、对历史事件作出评论,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而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或怀古讽今,借古讽喻当时社会现实(如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奢侈)。5、即事咏怀(感怀、抒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由有感而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即为抒怀。内容包括怀乡思亲、离别送友、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其中“事”与“怀”应紧密结合、自然熨帖。有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学习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