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856112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一套)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哺育(b) 祈祷(q) 哽住(gng) 山涧(jin)B怪诞(dn) 机杼(sh) 可汗(k) 诧异(ch)C云鬓(bn) 浊流(zhu) 气魄(p) 惩罚(chng)D肃静(s) 污秽(hu) 亘古(gn) 胡骑(j)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朗润 小心翼翼 各得其所 混为一谈B瘫痪 尴尬 烂慢 蛛丝马迹C点缀 搏学笃志 众目睽睽 人迹罕至D荫蔽 折散 祷告 恍然大悟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拿到语文试卷,小

2、明忍不住笑了,拿起笔开始答题,信心满满,手不释卷。B危机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C时光的淬炼、岁月的磨砺让他日渐成熟,处理事情变得优柔寡断,毫不迟疑。D我们应做“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践行者,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纸空文。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

3、修辞方法的一项()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A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B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C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D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7、默写。(1)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2)不畏浮云遮望眼,_。(王安石登飞来峰)(3)落红不是无情物,_。(龚自珍己亥杂诗)(4)当人们爬山登临山顶时,心中会豪情顿生,自然想起杜甫的望岳中的诗句:_,_。(5)同桌小明这几天心情苦闷,你便用普希金的诗句去安慰和鼓励他:_。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

5、指其所居之地。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仙则名名:_(2)斯是陋室斯:_(3)谈笑有鸿儒鸿儒:_(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_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和“_”。(用原文语句填空)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济南的冬天老舍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

6、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

7、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

8、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下面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C

9、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2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选出对这个结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结尾句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就是冬天的济南啊!B结尾和标题相照应。C这样的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D标题的中心词是“冬天”,结尾的中心词是“济南”,自相矛盾。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济南的山水之前,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总体的印象。B“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喜爱之情。C

10、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小摇篮”,把小山比作“婴儿”,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暖、舒适的特点。D“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中的“妙”字有统领全段的作用,后面对雪后山景的描写全部围绕这个字展开。2、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

11、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

12、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

13、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14、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第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四、写作题(4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