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853740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重死记硬背,轻理解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青少年的识记主要是以机械识记为主的,理解力本来就十分有限。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普遍存在的“拉拉背”现象,重复性的机械记忆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成为背诵的机器,有限的理解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2.重知识传授,轻学习习惯的养成现在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忙着抓孩子的学习,抓孩子的分数,

2、而在学习习惯养成上,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在行动上就显得迟缓或不以为然。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我们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讲课,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教育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近期目标来讲,学习习惯养成是适应高强度学习的保证。看得更长远些,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不是你时间比别人多学一点,就能够一直保持优势,“学习延续力”的养成才是核心竞争力,而“习惯养成”正是“学习延续力”的基础保障。3.重分数高低,轻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新授课的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能力达不到,担心浪费时间,本应由学生探究讨论获取结论的问题,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交给学生

3、。课堂上在单位时间里提高成绩,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演变成背加上检测。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会、历史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图说历史等一些丰富多彩的、开拓视野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活动,也因为教师“重短期教学效果轻长远考虑”的狭隘教学思想而被全部删除。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思考,更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是被动的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才学,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学。简单地说,不逼不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成为一句空谈。 4.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而被淡化。有人

4、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更别奢望离骚情了。历史教学活动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验。由于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许多历史教师设计了种种题型,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之目的。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追根朔源,剖析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初中历史教学时间紧、内容多。历史课程虽处于“副科”地位,但教学内容却一点都不“副科”,具有表现在:知识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知识点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科技等领域“上下几千年,

5、纵横几万里”,构成庞大的历史框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需要时间,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也需要时间而与之相反,教学时间却安排得少之又少,一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既学新课,掌握住基础知识,又培养能力,初三要学完世界历史,还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可行性到底有多大?所以导致一种现象,即“背”与“理解”悖道而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比例失衡,最终导致课堂上教师难以展开深入的教学,往往演变成“填鸭式”教学模式,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只能选择提纲挈领的讲解,让学生在课本上划记重难点,然后就是学生机械的记住历史,而不是学会学习历史。 二是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不管白猫黑猫,

6、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猫”。在这种教育评价理念的支配下,少数在死记硬背与引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获取知识二者之间徘徊不决的老师,也彻底放弃了“自主、探究、合作、理解”这些科学的字眼,而纷纷投奔“死记硬背”的旗下。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虽然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学生讨论合作往往是领导检查时跑过场,实际上课时又回到老路子。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难展开讨论。教学的活动难以

7、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虽然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老师们也深知这一点,但在内容多、时间紧、高压、高分数的背景下,死记硬背要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分数来的更快一些,高分背后是以牺牲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代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专业毕业的老师考不过改科的老师,原因也是如此。三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死记硬背的长期存在。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历史学习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必须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谈。

8、因此,必要的记忆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历史这一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了解个差不多就行了,而是必须要准确。比如说:穆罕默德,四个字,写错了一个,就不能得分。为了力求准确,让学生背了一遍又一遍,做了一遍又一遍,考了一遍又一遍,即使这样,到最后还不一定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做对。学生在这样一遍又一遍的简单重复下,早已失去了兴趣。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要所有的学生都做对?道理很简单,只有所有的学生都会了,才能保证平均分,全区考试才能取得好名次。也许也有人会说,还有考查学生能力题,其实能力题也是基础知识演变而来的,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以不

9、变应万变。三、解决措施:(一)转变一个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观念支配行为,一旦观念发生变化,做事的方向、方法、结果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建设高效课堂,改变历史死记硬背的现象,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只有教师真正放下功利,以学生健康发展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长远效益,靠死记硬背取得成绩的方式是不合时宜的,才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把建设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手段。观念转变并非易事。首先各级教育评价回归理性,为高效课堂创造一个生存的空间,才能正确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

10、。其次通过教研会、观摩课等,让教师深入了解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和模式方法,并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投身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二)抓好五个节点,建设高效课堂。第一,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只有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教材的联系点和生发点,教师上起课来,才能大胆取舍,创造性使用教材,为高效打下基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精彩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广泛参阅大量资料,集体教研取长补短,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魅力和风格的教学设计。要树立大课堂观,把学生的预习、小组讨论、学生点评、教师点拨、检测归纳、分组展示、课后反馈贯穿于课堂内外,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

11、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动有序高效。第二,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还要对学生的智力因素了如指掌,善于和学生沟通。课堂上,学生能自主掌握的,通过合作能学会的,教师绝不代替。“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在学生不懂、不会或不易掌握之处,下功夫。这样既因材施教,又节省了时间,目标鲜明,重点突出,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第三,小组合作,整体参与。教育家斯卡纳金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设想、方案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情景,引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促

12、进学生整体参与学习活动。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兴趣,讨论情景营造参与氛围,竞争情景激发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入乐学会学的最佳境界,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习效率的最高化。第四,习惯培养,一以贯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高效课堂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等,并一以贯之,为学生插上高效学习的翅膀。第五,尊重学生,评价多元。教师要以自己在课堂上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等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热爱

13、每个学生。做到客观公正看待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重视评价语言的激励性,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发挥他们课堂学习的最大潜能。我们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生,但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三)做好课堂“四精”,破解记忆难关。第一,精彩再现史实,帮助学生感受鲜活历史。历史讲究论从史出。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和结论,缺少有说服力的数字和资料,就象一具干巴巴的骨架摆在那里,学生不能形象地切实体会当时的情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就会感觉到难以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资料,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情境,使历史事件和现象有

14、血有肉,还原历史真实,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 第二,精心设计问题,促发学生积极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提出值得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 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各个层面上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问题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思考。好的问题的提出,决定学生学习的状态、深度、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才能提高课堂高涨的学习气氛。 第三,精辟讲解疑难,促进学生透彻领悟。 “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句精辟的讲解,能使

15、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所以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四,精确三类模式,帮助学生化繁为简。 新授课把握准确识记加理解性记忆。比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增商口、设工厂”,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光记住一些时

16、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面对历史意义、原因、影响、性质等知识,要学会读图、分析史料。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问题中提及的材料的中心词,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复习课把握历史线索,浓缩知识精华。它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知识升华,能力提高。要透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复习过程也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训练学生知识树复习法,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