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观、教师观课程简介.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1.50KB
约34页
文档ID:550853287
儿童观、教师观课程简介.doc_第1页
1/34

课程简介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内容简介】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本专题共包括三大部分:儿童观、教育观与教师观儿童观方面主要介绍了儿童观的演变及其科学内涵;教育观念方面则介绍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与功能;以及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教师观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本专题不仅关注幼儿,帮助幼儿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如蒙台梭利、杜威等人教育思想;同时关注教师自身的成长,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如何处理师幼关系学习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儿童观演变的历史、科学儿童观的内涵;2.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正确认识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学前教育现象;3.掌握与理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掌握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了解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基本途径;4.正确认识师幼关系的特点,掌握形成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专题讲座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姚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一、儿童观(一)儿童观的演变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和态度儿童是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目标指向结果的反映者对儿童的看法、态度不同,会导致对教育过程其它要素认识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教育行为。

儿童观与教育观紧密联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儿童观问题是学前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儿童观的形成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传统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观1.古代的儿童观:儿童是小大人(MiniatureAdult)古代,中世纪的欧洲,儿童时代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人们对儿童没有兴趣,也没有成人和儿童的区分儿童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小,儿童与成人的唯一的区别是年龄和身材的差异在中世纪的绘画中,儿童被画成和成人穿着、行为都非常相似的小大人把儿童看成是小大人,是基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发展水平,客观上不允许儿童长期依赖成人成人要求儿童像成人一样做事情,早日独立生活当时杀婴、弃婴现象很普遍双亲和社会对婴儿有生杀大权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经济上的原因,社会控制人口的唯一方法就是杀婴;第二是宗教上的原因,人们对神灵的畏惧、崇拜,常常把儿童当祭品2.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Sinful)宗教的原罪说在14-18世纪普遍被接受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人生来就是罪人其教义说,在伊甸园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由于听信了蛇的话,违背了上帝的劝告,偷吃了智慧树的果实,而犯了罪。

这一罪过最初是由亚当和夏娃传给他们的后代的,因此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即所谓“原罪”,这种原罪伴随人类始终由于人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从祖先那里遗传有“原罪”,因此人不可能不犯罪原罪”不仅使亚当夏娃被贬到地上,从此离开了永生的伊甸园,也使整个人类经历无数的灾难和痛苦基督教义声称,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即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然还没有任何罪过,但因为他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所以也仍然是一个罪人为此,教会要给刚出世的婴儿施洗礼,以后还要严格控制儿童的欲望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带有神性,是上帝的赋予、主宰着人的肉体,而人的肉体则是人罪过的渊源人的肉体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各种欲望,是罪恶产生的温床因此,基督教宣传“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只有实行严格的禁欲,对肉体不断地进行惩罚和催残,才能摆脱邪恶的引诱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的错误行为是“原罪”的反映,是性恶的证明体罚能驱除儿童内在的恶性《旧约圣约》箴言篇:“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仗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仗打他,就可以从地狱的深渊救出他的灵魂当时教会兴办孤儿院,收留弃婴的原因之一就是帮助儿童赎罪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的人类观推导出新的儿童观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人自由,反对封建桎梏,讴歌人的体魄,人的智慧、力量、肯定人的价值,尊严。

提出新的人类观:人是完全可以认识的、是自由的、有规律的活动体新的人类观也使儿童命运发生了转机从确信人类的进步引申出了儿童是自由的,而且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儿童观,要求人们珍视儿童、热爱儿童,反对把儿童看作是天生的罪人,认为儿童是天真、纯洁无暇的如果有适当的教育,儿童内在的潜能和善良的天性就能和谐发展起来艺复兴时产生的儿童观,尽管承认了儿童的自由、兴趣,但并未把儿童本身看作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双亲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到了近代,把儿童看作是双亲所有物的儿童观和中世纪以来贯彻基督教原罪的儿童观仍占统治地位鞭挞、体罚儿童的习俗仍存在4.儿童是空白板(BlackTables)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生来就没有原罪、纯洁无暇的“空白板”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如同白板,理性与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现实社会中的任何道德观念和原则决不是由上帝之手印入人心的,而是由人来形成的,“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幼儿生来就像一张白纸,其心灵可以任意涂画描绘儿童无罪,反对体罚他通过观察许多婴儿,相信儿童出生时除人类的特性外,不带任何先天观念。

儿童通过感知获得经验,这些经验的性质和质量决定了他们将成为怎样的人儿童是空白板”的儿童观应用在教育上,一是把儿童看作是空空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填满它,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兴趣二是把儿童看作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个性的教育对象,似乎给儿童以相同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会完全相同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5.儿童是“成长的植物”(GrowingPlant)裴斯泰洛齐提出:人是依据特有规律发展的有机体地下的种子会自己生长出来,开出美丽的花朵,幼儿也好比是一颗等待生根开花的种子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是“花的乐园”,教师是“园丁”千万棵树木经过精心照料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但种子成长的源泉在其本性,园丁必须依从本性的发展顺序教师对幼儿发展本身无能为力,他只留心不让外来的力量损害或干扰本性的发展儿童就像正在生长着的植物,家长和教师就像园丁,课堂和家庭就是儿童生长的花房儿童的生长就像花朵在适当的条件下逐渐开放一样,开花由种籽决定,开得好坏由阳光、水分、土壤决定6.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儿童的发现”(Discoveryofchildren)在儿童观的发展长河中,从根本上转变了用成人社会的要求对待儿童的传统,把儿童从社会的偏见和双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定儿童是有其固有法则的“自然”存在的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以致人们认为是他“发现了儿童”。

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中,他不仅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儿童的种种偏见和歧视,而且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他认为儿童不是生来就有“原罪”的存在,也不是可以教育的“白板”,更不是“小大人”,儿童本身具有不可转让的价值,真正的教育就在于是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卢梭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成为后来新教育思想的源泉,并为后世所继承,奠定了现代教育原理的基础1)儿童作为人,具有人的根本特性在卢梭看来,儿童首先作为“人”而具有人的根本特性正是这种人的本性,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前提自由善良既然是人类的天性,因此也是儿童的天性卢梭认为,儿童生来是性善的,是纯洁无暇的,心中没有任何罪恶的种子;儿童也是自由的,自由是儿童的权利那么教育就要保护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顺从儿童的自由本性卢梭又指出,人虽然有自由善良的天性,但由于社会的污浊,人的自由天性从童年起就遭到践踏既然是社会毒化了儿童天生的善性,那么教育就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避开社会的不良习俗和偏见,废止社会道德的灌输,让儿童返回自然,恢复儿童的天性2)把儿童看作儿童重新评价儿童,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在卢梭看来,儿童首先是人,应当把儿童当人来看待,但儿童又与成人不同,因而还应当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顺序,就会造成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有他自己特有的看法、见解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见解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见解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在卢梭看来,“把孩子看作孩子”就是要认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把儿童期看作是特殊的发展时期,卢梭认为儿童与成人相区别的一个特点是儿童发育的不成熟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处于尚待成熟时期,孩子有不同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从孩子的本身来看孩子,就可以看出,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生物比他更柔弱、更可怜、更受他周围的一切的摆布,而且是如此的需要怜惜、关心和爱护呢?”儿童区别于成人的另一个表现特点是儿童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卢梭认为,儿童获得幸福主要是指他的自由意志未受到外在的限制,因自己的能力而实现自由要想使儿童获得快乐和幸福,就应当尽可能使儿童保持在天生的自然状态下,因为“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样遥远卢梭指出,在自然状态下,有时在成人眼里是痛苦的事情,而儿童却感到其乐无穷。

我们经常看到“雪地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那里玩,他们的皮肤都冻紫了,手指头也冻得不那么灵活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卢梭认为,儿童期的快乐是自然赋予儿童的最重要权利,那种使“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恫吓与奴隶的生活中”的教育,只能使儿童成为“残酷教育”的牺牲品总之,尊重儿童的天性,对儿童的种种不成熟和孱弱给予精心的保护和认真的帮助,儿童就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也会给儿童带来未来的快乐和幸福卢梭曾批评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3)儿童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卢梭强调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应享受儿童应有的幸福教育不应为了成人的利益而牺牲儿童的利益,应把属于儿童的东西还给儿童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奠定了人的发展的基础,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应为了儿童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

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前后连贯的发展过程,轻视儿童期的生活不仅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也是剥夺了应该属于儿童的权利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它们是齐头并进的在获得他那样年纪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的体质许可他享有的快乐和自由如果致命的错误毁掉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和花朵,我们也不至于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哭泣,我们哀伤的心情也不至于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过痛苦而更加悲切;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卢梭第一次以其鲜明、深刻的论述,把教育的注意力吸引到儿童身上,使儿童问题引起世人的瞩目他审视儿童和研究儿童以新的角度考虑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从与卢梭同时的康德、裴斯泰洛齐到二十世纪的杜威、凯兴斯泰纳、皮亚杰等,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卢梭的启发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给儿童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仍然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卢梭对儿童天性的高度重视、对儿童天性的分析和重视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