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849555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四).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社会建设和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围绕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认真践行“把老百姓的事时刻放在心上”的民政核心价值观和“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的民政工作理念,着力推动“服务民政”、“创新民政”、“法治民政”、“阳光民政”、“效率民政”、“数字民政”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慈展会成为特区社会建设“新品牌”和城市“新名片”,深圳连续两次获评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深圳专业社会工作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民政部专门在我市召开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战略研讨会,推介我市社工发展经验;民政

2、工作改革创新三年计划(20212021)在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学习讨论活动创新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创新奖”;“深圳市出台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1+2文件”被评为今年“全国十大老龄新闻”之一;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公益慈善、养老服务、专业社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工作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 (一)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20*年年底以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开展“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学习讨论活动的部署,制定出台民政工作改革创新三年计划(20212021),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推进五项改革,推行十项创新”(五项改革:深化社会组织管理

3、体制改革、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慈善公益体制改革、推进养老服务体制改革、推进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十项创新:创新建立“一普三分”儿童福利制度、创新殡葬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抚安置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创新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民政产业”、创新福彩公益事业体制机制、加强民政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政数字化建设、创新民政系统党建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李立国部长专门批示“制定改革创新三年计划,且有一系列突破性、制度化举措,深圳市民政局是首创,有见识、有魄力,部领导和各业务司局应给于关注、指导和支持。请办公厅用信息载体摘发。”王荣书记批示“杜鹏 同志: 干得不错。

4、进一步抓落实。”在今年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学习讨论活动创新奖评选活动中,我局三年计划荣获“最佳创新奖”。目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养老服务体制改革、公益慈善体制改革等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一是改革登记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在全国率先明确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慈善公益类、社会服务类、文娱类、科技类、体育类和生态环境类等8类社会组织,由过去的“双重管理”转为“直接登记”。截至今年底,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6944家,比20*年同期增长了23%。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移,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结合近年来开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

5、位改革,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委托力度,编制第一批具备承接政府职能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共250家,以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不同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三是克服政社不分弊端,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以行业协会为突破口,推行“去行政化”,探索形成以“四无”、“五自”为核心、适度引入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使社会组织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四是搭建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社会组织影响力。以“聚智。分享。共赢”为主题,共举办四期行业协会沙龙,从协会自身质量、协会立法以及异地商会发展、举办年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累计300多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反响热烈,提升了行业协会的整体水平。开展全市“民办非企业单

6、位服务月”及“百万市民看民非”等活动,组织媒体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全面宣传,提高了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知晓度、参与度。五是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强化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大力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制订(修订)发布了深圳市行业协会商会、公益类社团、学术类社团、公益服务类民非、学术研究类民非等5类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共对103家社会组织完成了评估,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举办了四期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班、累计培训社会组织工作人员3000余人次,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六是构建综合监管体系,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质量。探索建立政府行政监管、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自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

7、体系。特别是,由民政与公安、外事、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市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领导小组和协调联络工作组,建立了沟通联系、预测预警、联动执法等七项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今年共对297家社会组织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其中,撤销登记48家,责令改正216家,警告29家,责令限期停止活动1家,移送案件3家。七是加快推进社会组织领域立法。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该条例在去垄断化、去行政化、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多项条款取得创新型突破,对于促进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今年7月份,国务委员王勇到深圳调研社会组织工作时,充分肯定“深圳近年来

8、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为进一步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工作,今年9月份市委主要领导专题召开协调会议,对进一步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抓紧研究制定规范发展社会组织的若干政策文件作出具体部署,并形成了会议纪要,正逐项分解落实。我市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受到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肯定,认为这是新时期深圳特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升级版”。 (三)加强社区建设。认真落实我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切入口来抓。积极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设置。积极

9、推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自治于一体的社区建设格局;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市民提供扶老、助残、妇女儿童及家庭、特殊群体、便民利民等专业化服务,截至今年12月底,已建成150家,全市建成总数达383家;推行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截至今年底全市共有464个居委会组织开展,实施公益项目611个,已投入经费5820万元,参与服务的困难群众达3099人;推进社区居民议事会建设,动员更多的市民有序参与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全市已成立744个社区居民议事会;推进社区家园网建设,全市已建成465个;研究制定培育和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的办法,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基层社区建设

10、。针对明年我市新一轮基层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日前市委市政府召开基层“两委”换届工作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我局已印发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的意见和深圳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规程。 (四)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发展。一是创设和举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搭建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创新性公益慈善展示交流平台。继20*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慈展会后,今年9月份第二届中国慈展会以“慈善,让中国更美丽”为主题,突出展会主题、运作模式、资源对接和项目交易、新闻传播方式、展会内容、办会形式等六个方面的创新,取得了圆满成功。展会期间,共有包括国内七星级慈善城市和港澳台

11、、央企、大型民企、基金会、社会组织、国际公益慈善机构等在内的828个机构和项目参展,现场对接交易金额达17.08亿元,参展机构和项目、对接交易额分别比首届增长了26.6%、1700%;举办了公益研讨会、互动沙龙、公益体验等活动共98场,吸引社会公众14.1万人次前来参观;共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腾讯网、中国旅游与经济台、香港卫报、香港大公报、香港经济导报、香港商报、中国通讯社等115家媒体、500余名记者参与现场报道,发表稿件1000多篇、网贴20万余条,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

12、经网在慈展会现场设立直播室,专访人物50多名,有效地扩大了我国慈善事业在国内外和社会上的影响。连续两届慈展会的成功举办,使慈展会成为继高交会、文博会之后深圳特区举办的又一个国家级、综合性重大展会,成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展”,成为展示和推动我国社会建设和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二是按照“政社分开、会会分离”的原则,在全国率先推动市慈善会去行政化改革。目前改革方案已上报市政府,有关工作正有序推进。三是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和“扶贫济困日”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四川雅安地震和甘肃定西地震,我们以市委市政府名义第一时间分别捐赠500万元

13、和300万元,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支援抗震救灾,募集款物约6.2亿元。在今年开展的“扶贫济困日”活动中,我们创新思路在深圳大剧院举办启动仪式,通过组织开展“扶贫济困优秀组织”评选、“深圳温度”、“联合劝募”、慈善公益项目征集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已募集帮扶资金3.95亿元。 (五)强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工服务向各个领域延伸与覆盖,加快培育社区社工、企业社工、教育社工、医务社工、民族宗教社工、禁毒社工、党建社工等。全市共有专业社工5900余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80多家,已开发社会工作服务岗位1100多个和服务项目160多个,直接服务10多万人次,覆盖250多万人,社工服务已覆盖社会建设各主

14、要领域和全市所有街道。特别是在社区服务的社工,以专业化、优质化的服务,受到社区居民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评价。推动把社工人才纳入市人才安居工程保障范围,受到各界好评。加快培育本土社工督导人才,学习借鉴香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验,提高深圳本土社工的能力和素质,近两年直接培养各层级本土督导人才300余名。在全国率先将社工引入新一轮援疆工作,截至目前,在喀什实施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残疾人帮扶等7个项目,服务家庭350户、3300余人,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欢迎。今年2月份,民政部在我市召开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战略研讨会,向全国推广了我市发展社会工作方面的经验。 (六)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15、。加强顶层规划和政策设计,推动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深府202154号)和深圳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21-2021)、深圳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20212021),从土地、设施、财政、金融、保险、税费、医疗、人才、价格、服务等方面提出了19个方面76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为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加大力度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市养老护理院、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址)以及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等多个公办养老机构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约5.4亿元);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提供扶老、助残、育幼、便民等服务)、社区

16、星光老年之家(主要供老年人开展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活动)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看护、配餐就餐、健康护理、复康运动、心理咨询、康乐社交、就医购物等综合性服务)等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截至年底,全市共建成社区服务中心383家、社区星光老年之家916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家,到2021年,全市每个社区将至少建有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共700家)、每个街道将至少建有一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共57家)。加大力度推进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已有康馨、福泰年、粤华、鸿福、招商、隆泰、康达、平安、中信、万科等企业拟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或养老公寓。其中,康馨、康达3个养老公寓项目预计于明年上半年动工兴建,预计总投资为11.5亿元。目前,在养老服务业领域深圳企业已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如保健食品的海王集团、健康元药业集团;保健器材的炬康维实业(康达)、好舒来健康用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