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4].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084626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4].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目标导航】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战国时期建立后,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处于衰落阶段。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采取种种手段,如建立厂卫特务机构,采用“八股取士”等,强化对人民的监督和思想控制,儒家思想也发展到了极端迂腐的程度。但是封建经济却在不断的当中,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的这种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就是出现了反传统的“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代表是明朝后期的李贽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学习本节课重点是掌握明清之际出现这些活跃思想的原因、内容

2、以及产生的影响。难点是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生平与性格: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的著名思想家。(1)生平:求学做官入狱(2)性格: “离经叛道”、正直清廉。2生活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2)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社会的重大变化。人们要求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3)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明清之际,思想文化专制严重,陈腐的理学体系仍占据统

3、治地位。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中“存天理,灭人欲”,具有虚伪性。面对现实,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认识:李贽生活的明朝后期,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沦为统治阶级思想控制的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里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思想,这也是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成领域里的反映。3代表作: 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4思想主张:(1)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2)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

4、自然。(3)反正统:自称“异端”,公开打破对孔子的迷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4)反传统: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疑难探讨)材料一: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材料二: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回答: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

5、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5评价: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二、“三大进步思想家”1社会背景(共同背景)(1)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2)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3)都

6、参加过反清斗争。(4)思想上,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认识:反封建思想的产生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要求。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禁锢,同样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2代表著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3进步主张:(共同主张)(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4代表人物:(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进步思想: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揭露“君

7、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以限制君权,保证民权。评价: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疑难探讨)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并分析其思想根源。 (观点: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8、。政治根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要思想: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了“众治”的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评价:开一代朴实致用的学风,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疑难探讨)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9、矣。回答: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主要思想: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哲学思想: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认识源于实践;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评价: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疑难探讨)“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

10、人君之治。”顾炎武日知录回答: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并评价顾炎武的观点。(观点:“众治”,即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5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1)是明末清初反理学的儒家思想代表。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提倡民主,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他们不畏强权、担当历史重任、敢于冲破旧的思想藩篱、探索真理的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2)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他们掀起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洪流,批判地继承了传统

11、的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4)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重点突破】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1)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2)国内形势: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发展。政治:中央集权得到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思想:宋明理学教条的束缚,不近情理,乃至摧残人性的流弊。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影响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1)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

12、伦常观。(2)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3)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政治上:提倡 “人民为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和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

13、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课堂练习】1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针对(C)A儒家学说 B孔子思想 C理学宣扬的道统观念 D明朝专制统治者2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A)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社会进步 D不适合社会的发展3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羲之、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A) 反传统、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A B C D4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14、B)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5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C)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6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D)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A)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A B C D8阅读下列材料:李贽(15271602年),出生于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

15、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岁月一样,日夜不停地发展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