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螃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出处:本站整理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07年10月 24日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 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症状上的区别 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 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病因和病原的不同 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 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 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生物有关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 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 高水的 pH 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
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 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25克/米3,硫酸铜为0.6〜0.7克/米3螃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出处:本站整理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07年10月 24日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 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 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 的原因, 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 原因及相应对策:(1) 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 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 PSB 、 EM 原液和净水剂 等2) 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 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 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 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 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4) 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 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 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 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小龙虾在螃蟹养殖中有什么危害出处:本站整理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07年10月 24日(1) 克氏原螯虾 对河蟹 养殖的 危害① 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引起河蟹疾病的发生克氏原螯虾的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很广,经常出入于水质极差, 甚至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势必会给河蟹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同是甲壳动物, 极易使河蟹造成很多病的交叉感染② 与河蟹竞争栖息地每年的4〜5月,此时河蟹苗刚放养不久,而克氏原螯虾却已长的较大,占据了有利的栖息地打洞掘穴,给同样具有掘穴生活习性的河蟹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据实 地观察,该河蟹养殖基地在4〜9月份,在河蟹池堤边每平方米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6〜8个,而且所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位置较河蟹苗的有利得多这样,河蟹苗遭受 鸟类、老鼠袭击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河蟹苗在水温较低时的防寒保暖,造成河蟹集体上岸外逃河蟹与河蟹之间为了争夺位置较好的洞穴也相互残杀,降低 河蟹的成活率③ 与河蟹竞争食物,加大养殖成本克氏原螯虾与河蟹的食性相同, 都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鱼、虾、螺、 蚬、蠕虫等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如果 池塘中克氏原螯虾的数量过大,势必会对河蟹形成激烈的饵料竞争,既争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又争夺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造成河蟹因饵料不足,蜕壳不一致、规格 大小悬殊以每667米2年产克氏原螯虾16千克,克氏原螯虾的饲料系数最低为2.0计算,每667米2需要消耗河蟹饲料32千克,从而大大增加河蟹的养殖成本④ 残食蟹苗,降低蟹苗的成活率河蟹的生长是跳跃式的, 通过不断蜕壳来增大个体大小与体重刚蜕壳与正在蜕壳的河蟹,失去抵抗能力,极易成为克氏原螯虾的口中之食而且河蟹蜕壳时, 一 般不在自己原来的洞穴中进行,而是选择其它洞穴或隐蔽场所, 因而易误入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中, 克氏原螯虾见有外敌侵入,会不顾一切与之拼杀,造成河蟹的断肢, 增加蜕壳难度, 甚至引起河蟹死亡, 从而降低河蟹养殖的成活率。
我们在河蟹养殖池的浅水处屡屡发现大量被克氏原螯虾残杀后残留下的软壳蟹尸体⑤ 威胁河蟹养殖池堤岸的安全经过实际测量200多例克氏原螯虾的洞穴,发现克氏原螯虾的洞穴深度一般在40〜60厘米,约5%的洞穴深度超过1米,有两处2米宽的池堤完全被克氏原螯虾打 通,出现漏水这类情况在刚建成的养殖池中就如此严重,如果是进行了多年河蟹养殖后对堤岸的威胁就更大因而,克氏原螯虾的大量出现会严重影响河蟹池的正常 蓄水、防洪,容易使河蟹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