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838383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著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

2、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

3、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

4、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

5、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

6、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海伦凯勒她

7、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

8、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不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进修,勤学不倦,以及十分注重念书体例。鲁迅师长教师目不转睛地工作。为了如斯,他的工作时刻老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暮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儿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筹算劝他歇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欢快。原本,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碰着这么一来,真感受到气也透不外来

9、地难熬。稍后,他给夫人诠释:“写开工具的时辰,什么旁的工作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鲁迅的工作立场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凹凸,每字的巨细、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更正,不惜再三变换,直到对劲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感受厌恶,但等到书一出书,是没有过错劲的,没有不博得精采诺言的。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静心专门钻研,坚韧不拔。好比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重。但1927年是革命转折时代,严酷的阶级斗争不美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应进化论思惟的偏颇,因为革命的需要,

10、他吃苦进修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天天手不释卷。这样吃苦进修的功效,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揭晓对教育的评论和定见,痛击国平易近党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惟、镇压学生抗日救国行为的反动教育政策,深刻分解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本色。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师长教师终于用阶级不雅概念看待问题,剖析问题,慢慢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不美观,成为伟年夜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认为念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统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年夜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鼓吹仙人方药、鬼魅迷信,是错误的,

11、可以不读;“外篇”阐述人世得失踪、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谈吐,这就是要读的重点。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念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华侈时刻和精神,只有采纳“重点进攻”的体例,比平均使用力量生效会好得多。名人成长故事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列宁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

12、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爱因斯坦的成长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

13、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

14、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

15、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数学王子高斯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