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三次周考答案.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836516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三次周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第三次周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第三次周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第三次周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第三次周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三次周考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C【解析】A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项,”“把工匠放到至高地位”不符合文章,也不符合史实;D项,张冠李戴,“朱熹”应为“赵翼”。2.B【解析】“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谈了发展历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3.C【解析】“精益求精”是内涵,“匠心独运”是延伸。4.C【解析】“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误,该信息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原文说“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

2、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故选C。5.B【解析】“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误,材料二原文第一段“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由此可知,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早已开启,今年只是要继续加快步伐。故选B。6.【答案】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精神:材料二,“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自力更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材料二,“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

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材料三,“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材料三,“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材料二)“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点 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7.C

4、【解析】“表达歉意”错,女孩子送袜子是出于对“我”的关心,想给予“我”帮助。 8. 使山地回忆的内容更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女孩子的勤劳能干;使主题更加突出,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每点 2 分,共 6 分, 意思对即可) 9.小说中的女孩子姓名都没有出现,她只是抗战时期山村妇女的一员,可见她是普通的;女孩子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品格美好,这些体现出女孩子的美;作者从这个普通的女孩子身上挖掘出的人性美,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回味。(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10.B 【解析】“有脚疾”意为“脚有病”,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一门 生”“二

5、儿”为并列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舁”:共同抬东西,搭配宾语“篮舆”。 “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排除 D 项。 11.D 【解析】D 项,“元嘉,宋文帝的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12.B 【解析】B 项,“双亲去世”错误,原文说“亲老家贫”,由此可见,应是双亲年迈。 13.(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 酒喝。(得分点:去,离开;与,给;悉,全部、都;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

6、趣相投。 (得分点:安,安于;其,代词,代指陶渊明;“同志”,志趣相投。) 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

7、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生活。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

8、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 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

9、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

10、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14.B 【解析】B中“表明作者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表现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时世的感慨。15.联想(虚写)。“想当时”几句,诗人遥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的风采,遥想赤壁之战万骑临江、鼓声震天的场景。比喻。词人用貔虎比喻吴蜀联军,写出士兵的勇猛。拟人。“怒”字将“鱼龙”拟人化,潜居江中的鱼龙,受到战火的威胁,如人一般怒不可当,写出战争的激烈。夸张。“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只用一鼓,便围困曹操,用夸张的手法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对偶。“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句式工整,节奏铿锵有

11、力,增强气势,将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任意答对三点给6分。)16.(1).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7. B【解析】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A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B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故选B。18. B 19. B 【解析】句中共存在两处错误“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一致共识”成分赘余,A搭配不当,C搭配不当,成分赘余,D成分赘余。故选B。(3)第一

12、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适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排除A、D。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不合,再次排除A、D。趋之若鹜:比喻成群得人争相追逐不正当得事物,含贬义;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排除A、C。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排除C、D。20.B

13、 21.C22. 上海启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成为全国首个 5G 试商用城市;到 2021 年将打造成为 5G 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先行区和创新策源地。(一点2 分,两点4分,三点5分。)23.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

14、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产生: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参考拟题】经典注定“孤独”;亲近经典,提升灵魂;经典虽无价,传播应有方;别让经典湮没于“通俗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