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初中生拒学心理卫生指导.doc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5页
文档ID:550832557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初中生拒学心理卫生指导.doc_第1页
1/5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初中生拒学心理卫生指导       教育0501 杨静一、拒学的定义拒学是指有若干的心理性或情绪性原因,而不能正常上学的状态但是因为身体疾病和   精神疾病、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不能上学者,及懒惰或不良少年不去上学者,一般不叫拒学二、拒学与厌学的不同拒学者具有对拒学行为感到羞耻和烦恼倾向的特征;厌学者没有此特征,但有部分不良少年者有厌学转向不去上学最本质区别的是拒学是想上学而不愿意上                  拒学                                   厌学  上学态度  想去上学但不愿去,并感到羞耻               不想去上学  学习欲望  有(有时感到无兴趣)                        没有,讨厌学习 学习成绩  常见良好                                     差 人际关系  表面交友,但朋友很少                   有好朋友,并有小团体 父母教养态度 热衷于教育,过分溺爱,过分干涉        放任,不关心 不良行为       没有                                            有 拒学时的生活     足不出户                                     外出 躯体症状    逐渐出现                                          没有  三、拒学类型             优秀型             无兴趣型           分离焦虑迁延型    发症年龄    中学生、高中生                         大学生 小学低年级生学习成绩     优良                差                 不稳定学习欲望       高             缺乏              不安心活动性        高            缺乏,动作迟钝       易变人际关系   表面性交友        孤独               有特定的朋友外表   似乎像位好孩子      老实样,但很消极        看起来较稚嫩自我表象   良好、自尊心强    不好,自尊心低         不安稳父母教育   重视教育         重视教育,过分干涉       过分依赖与干涉父母评价   高,期望值高        低                     依赖父母四、拒学原因1、家庭因素(母亲过分溺爱或过分干涉的养育方法和过分重视教育及父亲权威性的缺乏)2、学校因素(学校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及公开排名次,使学生压力过重)3、社会因素(过分追求物质需求,就职偏重高学历)4、孩子本身的因素(学习为中心的生活,挫折体验缺乏,游玩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衰退,忍耐性缺乏,对他人的评价敏感)五、拒学发症的经过1、躯体症状反应期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甚至低热。

症状主要好发于早晨2、攻击性的言行反应期对父母的言语反应敏感,毁物,甚至暴力,不与父母说话,生活节律紊乱3、自闭性生活的反应期行为退缩,不与人交往,封闭在自己的房间里,足不出户,昼夜颠倒六、拒学学生的干预策略1、干预目标——帮助拒学生实现复学的愿望2、干预的基本策略力争去理解拒学的孩子提高拒学孩子的自尊心肯定拒学孩子的积极方面父母给予拒学孩子的信任不该强迫拒学孩子上学   3、对躯体症状的干预——转介内科或儿科4、对刚开始拒学学生的干预策略创造家庭内安心温暖的气氛制止家庭内暴力教师应该做家庭访问重心恢复家庭内的生活规律欢迎同学来家游戏帮助获得良好的自尊心帮助温习失却的学习内容帮助支持拒学孩子实现复学愿望上保健室学习转校5、对较长时间拒学学生的干预策略建议入院治疗                                                                        案例分析                                                                            我的小孩突然不上学了-谈拒学症                             小志今年刚升上国一,但他突然不上学了。

他说老师因为他数学考不好而打了他,让他很害怕每天有考不完的试,让他适应不良刚开始时,上学的日子比不上学的日子来得多,但渐渐的,不上学的日子超过了上学的日子小志开始了他的另类生活,每天被妈妈叫起床,准备要上学,然后肚子痛,妈妈打给学校请假;而后妈妈上班,小志看电视、打电动;中午妈妈送了便当回来,与妈妈共享午餐;接着,妈妈上班,他看电视、听流行乐,偶尔看一下书;晚上吃完晚餐后,他打给要好同学,问今天上课情形,有没有功课、考试等小志会写好功课、准备明天要上学,但,明天上学前,他又不想去了小志怎么了? 1960年代西方有些医师将孩子对上学有极度的恐惧,而有强烈的逃避与抗拒上学的企图或行为称为拒学症King等人描述拒学症的孩子在面临上学压力时所表现的症状:(一)心身症状:拒学症的孩子会呈现明显的身体症状,如:肌肉紧张、呼吸不顺、脸色苍白、头痛、胃痛等,然而这些症状并无身体上的病因专家指出这种心身症状在每日要上学前最为常见,少数在上课中发生,所以会请假不上学,或是上课中途坚持要回家二)抗拒行为:拒学症的孩子常会有在口语上反抗上学、发牢骚或哭诉、发脾气等现象这类孩子拒学上学,但通常乖乖待在家里,极少伴随有反社会行为。

三)心理症状:拒学症的孩子会有不良适应性的恐惧及过度焦虑有的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有的孩子对于学校中某些特定事物有严重的恐惧,如:被同学欺侮、老师的责备、考试等 拒学症的诊断与评估拒学症在精神医学中并不是一个正式诊断,然而拒学症的儿童通常有情绪困扰,尤其是焦虑和忧郁症状拒学症儿童通常有焦虑症状,而青少年则常伴随焦虑和情感性疾患拒学症应该考虑其异质性和多重原因性,因为逃避学校对每个儿童的意义不一样Kearney等人认为拒学的主要行为归因包括:(1)逃避会引发负向情感的刺激(2)逃离反感的社交或评价情境(3)获得注意(4)获得正向的操作性增强也有人认为是分离焦虑、家庭功能不良等状况造成拒学在解释拒学现象时,不同理论取向的观点互异,因此亦影响评估的历程行为学派观点认为,儿童拒学行为的评估包涵了行为、情感与认知的反应,以及拒学行为所存在之情境系统具体的评量项目有环境系统的评估(家庭、学校、同侪关系)、相关刺激变项、儿童的反应模式、前置因素及行为后果、拒学行为严重度、发生期间及频率等所用的评估方法多元,如观察法、晤谈、评量表、自陈报告、自我观察等,评估的对象亦应包括父母与教育                对拒学症的治疗 拒学行为对孩子本人的成长有极大的障碍,因为此行为使得孩子孤离于同学和学校的学习环境,其心理功能及人际关系无法藉由正常的经验来发展。

短期的后遗症有学业成就低、家庭互动困难,与同学关系不佳;长期的后遗症包含低成就、工作困难,以及患精神科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增高等等若孩童因拒学而被允许留在家里,其心身症状产生的频率会增加换言之,被留在学校外的时间越长,要回到学校内会越困难因此,拒学症最初始的治疗目标是要使儿童早日回到学校由于问题行为成因很复杂,治疗方法必须依据评估结果,才能对症下药治疗多采多重模式介入,需共同合作的团队成员包含治疗者、孩子、家长、学校老师等治疗方式包含卫生教育、行为治疗策略、,以及必要时使用药物 (一) 医师方面:有些孩子是因为健康问题而导致上学困难,须辅以医疗方面的协助若合并有焦虑或忧郁症状,可以处方抗焦虑或抗忧郁药物另外,也需做一些父母咨询的工作,以减少父母的焦虑,并且增进其协助孩子的效能 (二) 心理师方面:行为治疗中的暴露法被证实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假若较小的小孩有一些轻微的害怕、焦虑和忧郁等现象,此时心理师会直接与父母和学校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处理个案的害怕;但假如有长期的学校缺席、有精神科诊断、缺乏社交技巧,则孩子需接受个别治疗,而家长和学校老师也需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和渐进式暴露法,可以减缓儿童的身体症状和预期性焦虑,同时,角色扮演和认知训练可以有助于建立社交技巧和降低社交性焦虑。

另外,目前有愈来愈多的治疗师使用正向鼓舞、寻找例外或外化症状等后现代治疗方式,试图协助个案看到新的可能性 (三) 家长方面:可以提供行为管理策略,这部分需要有清楚的规则和要求,包含护送孩子去学校、提供孩子出席学校的正增强物、减少孩子在家的正增强物(如看电视) ,以及跟孩子共同讨论规则遵从的后果,包括遵从规定有什么奖赏,没有遵从规定有什么后果家长本身也应该不断看到孩子已经有的改善,并且努力鼓励孩子如果评估结果显示父母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如:本身是焦虑症患者),或是管教方法出了差错,那么父母的心理治疗或亲职教育反而是治疗的重点 (四) 学校方面:学校当局及教师应该对拒学症的孩子多一些包容与弹性,以减轻孩子在学校方面的压力源,如师生关系、同侪关系、课业份量、成绩要求、出席问题等心理师可以跟学校老师讨论有关孩子回学校的相关事宜、如何给孩子回到学校的正向增强,以及协助孩子在学业、社交和情绪等方面的适应有的父母会以为孩子不去学校是学校或教师的不对,而要求换班级或转学,然而,新班级或新学校对一般学生都还需有一段调适期,对拒学症的孩子更是不小的压力,可能会徒增孩子在适应上的困扰 结语拒学症的现象经常反反复复出现,需要父母、老师、治疗师持之以恒地对孩子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及协助,孩子的问题才能与时俱进。

支持与包容孩子的情绪,是孩子在面对焦虑和紧张时的力量泉源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