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安全经验分享第1期.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83105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库安全经验分享第1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油库安全经验分享第1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油库安全经验分享第1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油库安全经验分享第1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油库安全经验分享第1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库安全经验分享第1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 全 经 验 分 享油库“安全经验分享”活动专栏(2010年第7期)安全经验分享 2010年1月14日 本期编辑:怀化机务段油库 一、人体静电放电引起爆炸事故概况 2006年11月30日,一辆东风140型槽车在一个油库装0号柴油。在装油的过程中司机爬到槽罐车顶部想观察一下柴油在储油罐内装到什么位置,就在这时发生了爆炸。爆炸的气浪将司机掀到地上,脸部和手部烧伤,身上的衣服也着了火。幸亏抢救及时没有酿成大祸。原因分析 事后对事故的调查,现场没有任何违章行为,周围也没有明火作业。柴油的性能又比较稳定,爆炸是如何引起的呢?后来请教了专家,专家调查后找出了原因:一是这辆车在此前装过汽油,汽油卸完后接

2、着装柴油,汽油的残留物形成蒸气挥发与空气混合成可燃气体,聚集在槽车的顶部;二是这位司机身着羽绒服,内穿毛衣,下身的裤子是化纤料制成的,里面穿的是尼龙裤。就是说,在这位司机身上,不同质地的衣料使静电积聚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爬上槽罐的顶部看油位时,静电放电发生在他身上,点燃了汽油与空气的混合体,爆炸由此而引发。 经验教训 这是又一例静电引发的事故,发生在人体衣服上的静电放火。据了解,由于作业人员行动时身上带静电引起的事故还不在少数。预防的办法是在油罐作业时,人应当远高作业现场,必不可少时,作业人员要着防护服。 汽车运输易燃液体时,由于象苯、汽油等的电阻率都比较大,在摩擦、震动的作用下极容易积聚静电

3、。特别是罐车运输的汽油在罐装时速度较快,静电极易产生和积聚。因此这类槽(罐)车必须配备导除静电的装置。灌装管道应当用导电橡胶制成。灌装管要直接插到桶底或罐底。桶或罐要直接与地面接触,能让电荷泄漏,从而避免静电放电引发事故。二、喷溅卸油引发油罐火灾事故概况2005年3月3日,某炼油厂装运车间进行污油回收作业,将油污桶内污油回收到汽车油槽车,然后倒入污油罐。10时05分,操作人员在栈桥站台西侧从汽车油槽车向污油罐倒装污油时,污油罐突然发生燃烧。此后,汽车油槽车后部爆裂烧毁,相邻的另一个污油罐也发生爆炸,泄露污油流入撞车栈桥地沟,引起地沟着火。事故造成油槽车驾驶员及在污油罐顶部作业的一名操作工当场死

4、亡,另一名操作工烧成重伤。原因分析(1)在使用车载泵向污油罐倒油时,倒油胶管出口未插入污油罐液面以下,喷溅式卸油,导致污油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引燃罐内气体,发生爆炸。(2)污油罐设计存在缺陷。4个污油罐是利用旧设备组装的,1995年设置在铁路栈桥旁,违反石油库设计规范中关于“火车作业线距离1000立方米以下油罐的安全距离不小于15米”的要求。另外,4个污油罐无导流管,无防静电接地线,储罐之间安全距离不符合规范。(3)污油回收作业流程不科学。从回收至回炼要经过4次中转,每个作业过程都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隐患,增加了发生事故的概率。(4)回收污油的油槽车在2001年久被判定报废,后又被允许使用,两年中没有进行检验。经验教训(1)在炼油厂施工建设时,一定要严格遵循相关的设计规范和安全规定,杜绝硬件建设中留下的安全隐患。(2)加强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并进行相关预案的演练,确保员工懂安全,并在发生应急事件时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3)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油回收流程,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4)要按规定经常性的对相关设备(尤其是停用或报废后又重新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本质安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