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826002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 第1课诗两首.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教与学重难点: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2.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与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过程:教与学要点: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一、导人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着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

2、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二、写作背景及作者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2、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3、。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三、感知、研习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

4、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4、合作探究(1)找出诗中的意象(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2) 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

5、,直到生命的终结。“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3)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

6、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四、练习1、书后练习二(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7、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

8、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2、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

9、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诗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爱 土地(祖国)六、学后记:教后记:乡

10、愁教学案 肥城市龙山中学 陈圣国教与学目标: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近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与学重、难点:1、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2、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教与学方法:1、诵读法。主要有听录音读、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讨论法。设计问题,学生相互合作探讨。教学课时:1课时教与学过程:教与学要点:通过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

11、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乡愁 余光中)。 二、走近作者 让我

12、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根据你积累的资料,哪个同学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多媒体朗读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学生谈听录音朗读后情感体会。(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

13、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补充意象的含义:意象是诗中集中凝聚作者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

14、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