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的生态作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819978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地的生态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耕地的生态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耕地的生态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耕地的生态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耕地的生态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耕地的生态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的生态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耕地的生态作用耕地是自然土壤经过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和改造, 形成的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耕地是劳动的产物市农业生 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叫做土 壤。耕地是土壤的其中一大类,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 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土 地。长期以来,一味强调保护耕地数量(面积)事实上弱化 了耕地其他几个方面的重要属性,像耕地重用轻养、粗放经 营、质量退化,追求产量、污水灌溉、过施肥药的后果是非 常严重的。耕地的生态作用,取决于耕地环境。耕地环境是指耕地 的区域位置、以及耕种的农作物和周围空间的一切因素

2、。耕 地环境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反过来农作物耕种方式也影响着 耕地环境的变化。耕地环境中起着生态作用的,称之为生态 因子,这些因子综合在一起构成耕地的生态环境,也称为耕 地土壤立地条件。自然界没有孤立存在的生态因子,或者单 一因子的生态环境,光、热、水、气、矿质营养总是共同存 在,相互影响,起着综合性的生态作用。自然界也没有不变 的生态因子或静止的生态空间,因子间的相互配合,产生了 千差万别的生态环境。耕地依赖于承载的农作物、农田动物、微生物,它们是 通过物质的转换进行循环的。首先是通过绿色农作物的光合 作用,把二氧化碳,水和无机养料合成植物体的有机物质, 然后再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及昆虫,把部分

3、植物性的蛋白质 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最后由微生物把动物和昆虫的残体及 其排泄物,分解成为无机物质,归回到耕地土壤环境中,再 被农作物重新利用。这就形成了植物生长,动物转化和微生 物分解还原的统一循环运动。农业生物资源这种循环的实 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统一和物质的转换实现的,它 是靠光、热、水、大气、土壤循环和物种繁衍来维持的。实 现生物再生长,在循环转换中创造经济价值。耕地生态系统 是根据它们在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中的作用,分为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四种基本成分。农业是以农作物 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经过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良性 循环,促进所创造的无形价值的良性运转。生产者是

4、指绿色 植物,也包括少数能够自养生活的菌类和藻类。它们是生态 系统中唯一能利用简单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产者。 消费者是指动物本身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 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质,是异养消费 者。分解者(还原者)是指微生物,也包括某些碎石性和腐 食性动物。它们是以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作为 自身活动能量来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 物质,归还于环境,供植物生产者再利用。无机环境是指由 太阳、大气、水、土壤矿物营养等组成,为微生物生存提供 能量和物质来源及活动场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 机环境,在耕地生态系统中形成自然排列组合,构成一个循

5、环系统与另一个循环系统有机连接,利用生态链依存关系使 社会资源与生物资源的结构合理配置,在能量流动和物质转 换中积累起生物量,创造高效的价值。国家已经从法律层面,对保护耕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 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 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耕地的数量保护上,严格控 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国家实行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耕地的质 量保护上,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女口:防止水土流失、 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6、;实现耕地环境保护。我国耕地保护应当从国土的整体状况,按照区域、结构、类型、数量、质量、品质等,构建耕地生态保护体系,发挥 耕地的生态调节功能和认为生态治理干预作用。一、耕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我国自然环境遭到 严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被后续的自然生态系统 代替,水土流失状况,是全国性问题,极为严重。由于水土 流失造成耕地跑水跑肥,土壤板结。2、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剧。土地退化、沙化现象极为 普遍,特别是西部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3、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草覆盖率低。全国森林资源 分布不均,加之人为破坏,林草覆盖率低,使以陆地森林生 态系统紊乱,丧失了对耕地的保

7、护屏障,降低对耕地的调节 功能。4、自然灾难频繁,水旱灾难交替发生。森林生态系统 功能下降,局部水旱灾难交替发生,频率加快,不可预测和 难以预防的突发灾害增多。5、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我国是淡水资 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加上我 国湿地大量减少,涵养调节水源的基础遭到破坏,大江大河 水流量减少,小河断流干枯现象严重。6、人为污染和空气污染。耕地被超量使用的化肥、农 药污染,化学物质残留,使土壤品质下降。人们过度使用煤 和石油作为燃料,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等排放到空 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随着降水等回到地球的表面而形成的 污染。二、耕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1、

8、长期以来沿袭过去那种挖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 放牧等传统生产方式,只考虑眼前,没有考虑后果。这样不 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超垦、越垦越流、越流 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环 境日益恶化。2、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由于一些地方存在着只 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的心态,导致对大自然的无休止 索取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种地,不养地,只索取,不 投入,只垦地,不护地。“种一年地,扒一层皮”,导致水土流 失严重,土地承载能力弱化,人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 时有发生。4、在

9、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有的地方没有战略眼光,缺乏系统思维,方法简单,措施不力,零敲碎打,应付上级, 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劳民伤财,损国损民, 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5、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困难大,导致治 理标准低,进度慢,效果差。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匹配资金 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 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 因而治理速度慢、规模小、标准低、综合配套差,生态建设的效果不理想。6、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进行退耕还 林,而盗伐林木,毁林开荒的现象不能有效制止。为了地方 经济利益,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 建设,往往破坏地貌和植被,造

10、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粗 放的掠夺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水土流失重点区普遍存在,成 为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三、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对策1、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营造区域良好环境。水资源 严重短缺,干旱连年发生,且持续时间长,追根溯源,就在 于植被遭到严重破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 在空 间布局上,应坚持“北草南林”的原则。2、理顺思路,调整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 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适应新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形 势,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 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 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

11、前 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 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 还草成果。3、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 环境重在保护,在抓好原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监督的同时,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的突破口来抓,搞 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以流域为单元,一条沟、一面坡、一 架山的系统规划,山、水、林、田、路、草综合配套,工程、 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补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通过 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 ,防止流失。要把综 合治理与科技开发相结合,通过治理一条流域,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最终实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目4、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要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 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集中配置、统 一治理、政府控制的原则,加强治理,保护资源,实现有序 开发和综合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