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错题歼灭卷1.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78708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错题歼灭卷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修一错题歼灭卷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必修一错题歼灭卷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必修一错题歼灭卷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一错题歼灭卷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错题歼灭卷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乌二中高二下学期历史错题歼灭卷(一)前言:做题不怕错,怕的是做过的题目一错再错。本系列试卷每张错10个以上的同学,请做好相关心理准备。( )1.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2.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

2、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3. “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无数考生的最高梦想,但在明朝200多年历史上,连中三元者不过区区两人,“连中三元”指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A状元、榜眼、探花 B生元、会元、状元 C举人、贡士、进士 D解元、会元、状元( )4.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5.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

3、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6. 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 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 D嫡庶长幼之趋于淡化( )7.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时期A政治民主化出现 B三省体制存有弊端 C皇帝大权已旁落 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 )8. “生发未燥,已拜列侯;

4、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 幼学琼林中有这样的话:“柏台乌府,御史衙门。布政司称为藩府,按察司系是臬司。潘岳种桃于满县,人称花县;予贱呜琴以治邑,故曰琴堂。”据此,你认为该书成书时间应为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5、 ( )11.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12.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应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取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13.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

6、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4.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15. 西周时期,用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16.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7、。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A血缘亲疏 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17.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 “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图关于灵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

8、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19.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20.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让我们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魅力,下列岭南地区史实表述正确的是秦在此地区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使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秦在此地区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进行管理 唐太宗曾在这里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响该地区A B C

9、 D( )21. “秦始皇设职授宫, 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 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22.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23. 隋朝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民、工等六部,到唐太宗李世民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唐朝六部名称变化反映了A

10、丞相权力的削弱 B避讳制度的沿袭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民本思想的强化( )24.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25.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26. 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帅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

11、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设计是A秦朝设立太尉 B隋唐设立三省 C宋代设枢密院 D清代设军机处( )27.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28.“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材料中的“是”指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9. 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

12、使他们无法连成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保证官员文化素养 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 B C D( )30. 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 )31. 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关于该时期的制度建设表述正确的是A设置“中朝”加强相权 B设置十三州部,监察地方政治C创立太学,培养五经博士 D实行察举制度,设置“中正”( )32.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33. 论宋学的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