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678419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讲练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历史的回声学习导言历史是f面镜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 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 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 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学习木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 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要在疏通文句的基础 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通,加深理

2、解。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历史 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千古江山”包括 宋人怀古词二首。这二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 的,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 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时,要 注意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占词的一些基本特点。“永志不 忘”包括落日一则通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一篇消息。记录的是历史的瞬间, 教育后人要不忘历史,正视历史。板块一后人之鉴主题导读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

3、史,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可以是一部历史。历史是出窑的瓷器,它己经在烈火的煎熬中定型。你可以将它打碎,然而还原起来,它 仍然是出炉时的形象。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忘 记它的磅礴,忘却它曾经汹涌过,呼啸过,然而沙滩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没有什么力量 将这足迹擦去。历史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态,然而它涵盖所流逝的岁月,没有人能够躲避它的 剖视。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第一课时六国论字词梳理1.正音努端()贿明()思厥先祖父()琴霜露()举以予人()草芬()安摩()理固卓然( )汩牧以谗诛()愁赵之君( )邯郸()日削

4、月割( )革灭照尽()答案:弊bi,赂E,厥j u e,暴pti,予yU,芥j i仓,寝q I n ,宜yi,洎ji,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作 状语。6. 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齐人勿附于秦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吾祖死于是B. 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D解析:例句与D项的“于”,都相当于“比气A向,介词。B与“至”连用,到。C在,介 词。7. 填空。 六国论选自,作者为,代文学家。与其子、同属“唐 宋八大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 古人云:“以地事

5、秦,, ,第五段概括六国破灭原因、总结历史教训的一句是: 答案:嘉祐集苏洵宋苏轼苏辙弊在赂秦暴霜露斩荆棘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 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至于颠覆,理之宜然。1. 下

6、列句中“而”与“战胜而得者”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答案:A解析:A承接关系,B、C递进关系,D转折关系。2. 从本段看,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原因是()秦国借口结盟而向六国索取A. 秦国为扩展疆域而加强了外交攻势六国屈从暴秦的强大武力B. 六国因战败而送给秦国答案:C解析:ABD均不是主要原因。3. 联系上下文,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国土逐渐增多 后人守业维艰 成就功业有限 后人本应珍惜国土逐渐增多 后人守业维艰 成就功业有限 后人本

7、应珍惜A. 先辈创业艰难,先辈创业艰难,B. 先辈创业艰难,先辈创业艰难,答案:D解析:A “国土增加”理解不当,B这句话不能表现“守业维艰”,C “成就功业”不是作者 的用意。4. 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的原因的一句是()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答案:C解析:A秦得到的好处,B六国了孙的做法,D六国子孙的具体做法,而C最关键。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文:答 案:(1)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8、)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2)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地步,是理所当然的事。(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火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9、确的一项是()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A. 五国既丧,齐亦不隽.矣不免:免不了B. 晕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C.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变革消灭D革灭:革除消灭。变革消灭D革灭:革除消灭。革灭: 答案: 解析:)是谁之过与划匈奴七百余里B.诃义不同,词义不同D.词义相同,词义相同7.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李牧连划之词义不同,词义相同C. 词义相同,词义不同答案:A解析:结交、亲附;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都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 后退二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丹以荆卿为

10、计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三国各爱其地B.丹以荆卿为计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三国各爱其地B.(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牧以谗诛智力孤危A.C.答案:C解析:句强调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9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A.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B. 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C.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答案:C 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014题。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

1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 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秦人不敢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 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 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 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

12、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 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火。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拿(私下)怪天下之诸侯 盖未尝不咎(过失)其当时之士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现(换弃)秦 天下诸侯己白粤(困窘)矣未可专以罪秦(有罪的秦国)也 兵连祸接,胃(竞然)无虚岁间便(假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朝(看待)秦无异也A.B.C.答案:C解析:责怪排斥,抵挡认为秦有罪比1L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

13、组是()以攻山两千里之秦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而为天下审3以当秦兵而四国休息于内 A.B.C.D.(2X3)答案:D解析:靖山以西挺身而出休养生息12. 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寸尺之利”的“乃”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今其智万反不能及B. 陋者万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答案:A解析:A:才。例句与其他:竟然。1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 以窥齐、楚、燕、赵之国”。A. 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

14、是没有什么区别的。B.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按秦,“而乃贪疆场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杀”。C. 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 国一样统一天下。答案:A解析:条件应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秦者将何为哉?译文:(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译文:(3)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译文:答 案:(1)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2)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到的事。(3)所以终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15. 翻译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

15、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 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 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 君子。苟子非十二子第六 答:答案: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做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辱看作耻辱。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附【参考译文】上君子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是:君子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 人-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忠诚老实而可以被人相信,但不能使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 到有才干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做耻辱,而不 把被人污辱看作耻辱;把自己不诚实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人信任看作耻辱;把自己无能看 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