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67198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教材对应情况(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教材对应情况为方便2015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生备考,医学教育网老师通过对2015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辅导教材及2014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辅导教材进行对比,最终整理2015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最新教材变动情况如下: 一、整体变化情况: 除中药学外,其他科目均有变化,其中变化最少的是针灸学,只有两点文字上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忽视。 二、各科目变化的情况: 1.中医基础理论变化主要为增加了很多原文,另外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知识做了一些调整。 2.中医诊断学增加了一些内容,同时也删除了部分内容,整体变化不大。 3.方剂学增加内容不多,主要是对原有知识做了一些调整。 4.中

2、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原有的内容之上增加了疾病的证候、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另外对部分内容做调整较多。 5.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增加内容较多,删除较少,调整的内容所占比例也较多。 6.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此科目变化主要集中在方药的加减、一些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病因上增加了另外的要点。其他的是在原有内容上进行了文字上的调整。 7.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此科目变化的内容主要是疾病的证候、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及增加。 8.针灸学:仅有两处变化,均为文字书写上的变化,无关紧要,可以忽视。 9.诊断学基础增加内容较多,调整的内容次之,删除的内容极少。 10.药理学:变化集中在一些药物的作用上,进行了

3、调整及增加了其他内容。 11.传染病学:只有五点内容的变化,各有两处内容进行了增加和删减,比较重要的变化是传染病分类的数值变化。 12.医学伦理学:在原有的内容上增加了其他的要点,同时有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13.卫生法规:此科目变化较大,主要的变化单元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相关的单元细目下增加了很多的内容。将会是2015年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2015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教材对应变化情况中医基础理论对应2015年教材页数增加内容删减内容调整内容对应2014年教材页数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制约

4、3.阴阳互根互用681、只有分清阴阳.执简驭繁;2、在脏腑辨证中疾病的阴阳属性。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89如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调养“能夏不能冬”“能冬不能夏”之人。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降是下降,沉是向内沉于里4.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应用914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1)主气司呼吸1416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2)主藏血1617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1719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华,是光彩之意。“有诸内,必行诸外”(5)肾在体合骨

5、,2.五脏的外华1920另外,尚有“心开窍于耳”之说。(1)心在窍为舌1920及肾阴肾阳(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2021由肾精、肾气对外在环境的应答而产生,人人皆有。过度恐惧可伤肾精、肾气,其气升发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5)肾在志为恐(4)肝气通于春2022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1(2)的最后两句(2)主决断(2)生理特性2223第3点第二句话删除。3.小肠的生理机能22231、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第4点(1)“大肠的传化糟粕,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的承接,并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相关1、第一行最后

6、一句话;第4点第二句话删除。2、第4点(1)第一句之后的。3、第5点第二句删除(1)主受盛化物4.大肠的生理机能(1)主传化糟粕5.膀胱的生理机能23”24(1)六腑三焦2326(1)主宰生命活动(2)主司感觉运动(3)主司精神活动2627(1)与天癸的关系27281.人体之精的概念2831(4)营气31354.人体之神的作用3536(4)津能生气3639、40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3945(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4346(2)决定病变的从化和传变45461)区别体质特征而治45474.体质与养生4547病因之后细目一六淫之前加了三段内容。46493)寒性收引47492)暑性

7、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4750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48515)火邪易致疮痈49511.戾气的概念4952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5054(1)劳力过度内容调整52542.过度安逸加了一句素问原文52541.痰饮的概念中间变了一句5256第十三单元 发病的下面加了两段总述5457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中加了古文的原文。5559第十四单元病机下面加了两段总述。57602)虚实真假中加了半句话5861阴偏胜的定义调整59623.阴阳互损之后删除“阴阳互损”这四个字60624.阴阳格拒之后删除“阴阳格拒”这四个字60644)气闭中删了两个半句话6265(2)血运失常加了六个字62651

8、)气滞血瘀加了临床常见病(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中,每一点都删了相同的四个字2)气虚血瘀加了临床常见病,删了一句话63675.津伤化燥中加了一句话6.火热内生之后加了半句话6568(2)虚火最后一句调整65中医诊断学103-104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句末增加了“及胃气的存亡。”101105-124在解释小点的定义时将名称补齐,比如:103-121要点三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但热不寒是指。增加了“但寒不热”这几个字,这样解释更完整。115头痛增加了第6条“6)全头重痛:多为太阴经头痛。”112117心悸,删除心悸的病因病机段落,增加各分型内容。“(1)突受惊吓,气短神疲,惊

9、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气虚。(9)心悸,头晕目眩,纳差乏力,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114125三部诊法第一段修改为:“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寸口、趺阳、太溪三脉。其中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诊趺阳脉候胃气,以诊太溪脉候肾气。也有以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122148气滞血瘀证,删除一句话“指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瘀阻所产生的证候。”145105-151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阴虚证都删除“本证以为辨证的主要依据。”这句话。147-148152、154心脉痹阻证、痰热壅肺证删除同上。149、151方剂学对应201

10、5年教材页数增加内容删减内容调整内容对应2014年教材页数285柴葛解肌汤中加了姜枣石膏283286参苏饮中加了姜枣284290黄龙汤中加了姜枣用量288293半夏泻心汤全方配伍特点调整291295清营汤全方配伍特点调整293296黄连解毒汤全方配伍特点调整294310参苓白术散中的配伍意义中加了薏苡仁性味,并调整了九个字308311玉屏风散中增加了大枣补中益气汤中全方配伍特点调整309313归脾汤中全方配伍特点调整311314六味地黄丸全方配伍特点中删除“全方六味药物配伍”几个字312316肾气丸全方配伍特点中删除“一是、二是、三是”六个字314327暖肝煎组成中加生姜325330血府逐瘀汤

11、全方配伍特点中删除“一为、二为、三为”328333咳血方全方配伍特点中加半句话331337羚角钩藤汤全方配伍特点调整335338镇肝息风汤全方配伍特点调整大定风珠全方配伍特点调整336340麦门冬汤全方配伍特点调整339347真武汤配伍意义中附子配伍意义的调整实脾散全方配伍特点调整345347完带汤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调整346350二陈汤配伍意义调整温胆汤配伍意义调整348351清气化痰丸配伍意义调整贝母瓜蒌散配伍意义调整349352半夏白术天麻汤配伍意义调整350353保和丸配伍意义调整351354健脾丸配伍意义调整35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对应2015年教材页数增加内容删减内容调整内容对应

12、2014年教材页数3631.遗传因素(宿主因素)3613651.心源性哮喘363375(2)葡萄球菌肺炎369377(二)病因治疗375377(2)葡萄球菌肺炎3753802.传播途径377384(3)链霉素(4)吡嗪酰胺3823901.手术2.化疗3.放疗3883924.气阴两虚证3894393.血压控制目标值4374401.降压药物种类及作用特点(1)利尿剂437440(4)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5)受体阻滞剂4384412.降压药的联合应用4384821.症状(1)4794862.(3)腹水4834861.上消化道出血483487(一)肝硬化诊断依据(一)诊断依据485488(二)病因诊断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