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0663721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4).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外教科研Suzhou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理论之窗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 2010年第1期(总第58期) 2010年1月7日学校发展中的大文化视野苏州外国语学校 曹伦华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笔记及会后发言教 育今天的教育,为什么遭到那么多的质疑,许多搞教育的人面对教育现状常常摆出一副苦恼人的笑,明知这样做不对却又不得不为之。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是建立在极其狭隘的小文化圈子里。为了功利目的,把学生拴在课堂里,拴在课本中,把学生的个性与才华统统封杀在无休无止的

2、题海中。这种教育实际上体现的是源自于经济的贫困所导致的教育的贫瘠,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小农经济思想衍生出来的狭隘的教育观,而这种教育观的背后正是文化观的缺失。这也就是我们提出以大文化视野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一、纵横驰骋建构跨越时空的教育视野加拿大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诺弗莱提出文化就是自然之外的关涉人的活动的一切存在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自然之外的人类的整体建构,他将自然之外的人类的所有的活动,所有的创造都视为文化,这种对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作整体的跨学科审视的文化诠释,被人们称之为大文化观。正是由于这种大文化观,使弗莱获得了在人类的历史和现在,其心理生活和物质实践等领域纵横驰骋的理论能力,使他能够在

3、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汲取他人的思想精华,并从而构筑自己的文化批评体系。换言之,正是在这一大文化观上,他与斯宾格勒、弗雷泽、卡西尔、荣格等理论家相连接,并正是由于这一大文化观,他才能在一个更阔大的学术视野中展开与其他理论家的对话。根据诺弗莱的大文化理念,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它可以跨越地域,超越时代,突破课堂、学校,而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的文化于一体,建构起跨越时空的教育视野。这种大文化视野正是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关系到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综合性的人才就必须以大文化为基础。我们要培养的是大文化人才

4、,大中国人。1、学校理念中的“世界图像”。中国有句古话:开门见山,然而今天这座“山”不见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览无余的整个世界:通过Google Earth,我们已经能很方便地看到世界上任何一条街道、一座房子,网络技术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就像空气一样融化在每时每刻的呼吸之中。一个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惊呼: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平坦!这就是全球经济时代,跨文化时代。今天这个时代,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教育需要适应整个社会背景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教育应该跟上这一变化了的时代步伐。因此,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建立学校理念的“世

5、界图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在学校理念和文化中,不再只有一个中国,而应该是一幅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 2010年第1期(总第58期) 2010年1月7日 第二版十分壮观的“世界图像”。我们需要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手段,来革除种种教育弊端,我们要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走上世界舞台去学习、历练,尤其是要借助国外名校培养高素质的中国人才。在苏外的校园里,我们聘来了20名外教,我们有专门招收海外学生的海外班,开设了PGA、CIE等国际课程班,也开设了进行全英语多学科教学的英特班、女子艺术班等,我们派出学生参加境外修学活动,参加各种国际论坛,我们

6、还派出大批教师出国培训,我们也定期接待外国学生来校学习中国文化,我们让学生们布置各国文化走廊,我们组织国际语言村夏令营,学校就是一个地球村。2、培育传统文化的根基。教育视点教育离不开它的渊源,学校文化中的民族传统、历史元素,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无论是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也好,还是现代化的新生代学校也好,都需要从历史的传承中,寻求培养人才的丰富营养。事实上,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中国儒学的精髓,是我们今天教育的不可多得的理论宝库。传统的文学、园林、京剧、昆曲、评弹、刺绣等等都应该让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当我们的学生能够生动地解读名园楹联的时候

7、,能够唱出苏州评弹的韵味时,能够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教育才变得分外生动而富有活力。在苏外,传统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我们的兴趣小组活动室场加进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色,亭台轩榭、雕栏画栋,学生们学习刺绣、书法、古筝、昆曲、评弹,研究苏州园林的楹联、门窗,到苏州园林做英语小导游,学校教师还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等,把教育的触角向历史、传统尽情地延伸,收获的是作为国际化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深厚的民族根基,同时也使学校的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张扬。3、学校发展中的理想色彩。教育是需要梦想的,没有梦想、没有前瞻性的学校教育,只是一架没有思想的机器。教育不是机器,是人用来雕塑、完美灵魂的艺术。我们经常说起学

8、校文化的构建,当今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就在于它的动态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在于它应该是一种富有生命激情、追求梦想的文化。这正如荷兰哲学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活动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性” ,“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的取向。”前瞻、创新、对完美的追求,应该是学校发展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教育者就像一个张扬激情的舞者,它的一抬手,一投足,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有人说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我们都知道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这是蚕辛苦努力取得的成功,这种成功很现实,很功利,但是蚕却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现实而功利的“丝”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我

9、们要学习破茧而出的蛾,挣破自己作成的“茧”,向着未来伸展开梦想的翅膀。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我们不回避现实,现实社会的评判标准,家长学生强烈的升学期待,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质量标准就不能不等于分数标准。苏外没有一天放松过教育质量这根弦,值得高兴的是,苏外这几年的教育质量逐步攀升,我们的高考、中考成绩都已经走在苏州市的前列。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这种仅用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教育质量,我们经常炮轰只懂做题目、只知道围着教材转、只会满堂灌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而是不断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和举措。我们不满足于大鱼大肉,还时时做一些精致的小菜,色香味俱全。我们办英特班、淑女班等,凸现班级文化特色,每年的读

10、书节、双语节、科技节、艺术节、推动国际公民培养计划的实施等,都是在走自己的路,是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方式。二、青山碧水教育边界的突围与重建圈地运动,是圈出自己的一个个领地,然后各自为政,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 2010年第1期(总第58期) 2010年1月7日 第三版而我们的大文化视野则是旨在打破各领地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有了一种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边界首先意味着一种自由,边界内的任何研究都是自由的、合乎规范的。同时,边界也意味着一种制约,边界的规范就是边界的束缚,边界内的自由也就意味着边界外的不自由。“在边界内”,就意味着自由在、当然也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大文化的视野中,学校教育的诸要素,如培

11、养目标、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都需要有更深刻的裂变与拓展。1、培养目标的多元设计。从大文化视角出发,这些年来,我校积极完善学生学业目标体系,制定多元化的育人目标,以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国际理念、愉悦诚信、遵纪守法的国际公民为主线,以张扬“科学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的校园精神为核心,以平民意识与贵族气质的融合、法制意识与丰富情感的交融、礼仪意识与个性张扬的统一为基础,形成了我校培养目标的宏观框架。我们为此出台了培养国际公民方案,我们理解的国际公民应该是基础扎实、身心健康、气质高雅、能力综合,具有中国文化根基的大中国人。从这一培养目标出发,我们对三好学生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又增加了双语

12、小专家、数学小博士、国文小翰林、礼仪小绅士、活动小能人、爱心小天使、劳动小模范、科学小院士、运动小健将、艺术小明星等的评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跨文化人才的需要,也是当今这个多元化、全球化世界的需要。2、新课程的攻城略地传统课程的“单向度”信条,使课程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标准与方法等均指向某种单一化、绝对化、封闭化的指标。这种“渴望共性,蔑视个性”的逻辑与追求,不仅造成对事物认识的整体性与充分性缺失,而且因其绝对化的认知立场与僵化的认知方式而造成对事物认识中的冲突与对峙。而大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则应该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从而形

13、成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实施的途径主要包括新课程建设,课程整合和课程活动化等。我校引进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一些课程,如A Level、GAC等,这些课程的引进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成长模式,新课程体现了许多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大大丰富了课程文化。我们较早地开始了双语教育实验,把原来单纯的语言学习,变成了与学科结合的学科语言学习,开出了生物双语课、物理双语课、信息技术双语课、艺术双语课等等,语言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学生不仅学到了作为工具的语言,而且掌握了英语的思维方式,英语的文化内涵。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等平台,如模拟联合国课程和世界遗产课程等,都是课程活

14、动化比较成功的案例。生动直观的活动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3、校园文化不再只是“一张脸”校园文化建设有时被曲解为学校的脸面,在升学压力下,学校文化建设常常缺位,这实际上反映了教育文化的贫瘠。其实一所不关心校园文化或只把校园当作“脸面”的学校,它在培养人上是有缺陷的,它的活力和张力必然会受到限制。我校以四大节(读书节、双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内涵和形式上彰显着鲜明的特色,四个节日基本上包含了我们对学生成长方向的期待。我们认为一个只会把学生关在课堂里读书的学校,是很难培养出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15、的。“读书使人精神”,在读书节中,我们组织全校学生读好书,读有益的书,规定宿舍阅读时间,评选“书香少年”,举办文学会客厅、老电影回顾展、与书为友活动、读书节成果展示、苏州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办 2010年第1期(总第58期) 2010年1月7日 第四版“百家讲坛”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让学生、学生的家长走上讲台,开设讲座,深受学生的欢迎。双语节上,我们布置双语角,承办苏州市“苏外杯”中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竞赛,策划双语迎新文艺汇演,结合对国外节日的了解,学习在更宽更深的文化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道德内蕴。“科技、创造、快乐”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中,我们安排机器人展示,组织学生科普画、科普文章、科

16、普小报展和21世纪科技展望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科技节的海洋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艺术节以“艺术、精彩、生活”为主题,艺术节期间,校园内布置了板报设计,儿童画、国画、手工贴画、钩针围巾、刺绣、素描、书法等各具特色的学生艺术作品,各处都能听到学生演奏的钢琴、古筝、二胡等乐声。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国际公民、世界精英,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我们努力创设有助于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环境,用精致化的管理提高教育效率,通过举办各种大型研讨活动,以提升学校的品位,举办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学生的文化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我们倡导自主、勤俭、爱劳动等精神,让学生参加义工、慈善活动等以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