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提问.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655130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有效提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施有效提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施有效提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施有效提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有效提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上虞市道墟镇中学 马伟强记得我们先前的语文教科书上选择了清人刘开的话:“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与问犹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有学习才会发现问题,有切磋才能增长知识。真的好学者必定善于与他人讨论。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

2、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及学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产生激励碰撞后产生的,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番思考,而学生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未知的领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至关重要。学生提问的数量及提问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成败。 一、农村学生提问的现状 1、据有关资料及日常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经常产生质疑和爱提问的情况占的比例很小,而没有疑问和从不主动提问的主动提问的却占大多数,学生质疑和提问的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迫于学习的压力,对学习了无兴趣,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2、学生从小学开始,甚至从幼

3、儿园开始,一直习惯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而教师呢,只注意启发学生答问能力,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我儿子现今6岁在城区幼儿园,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往往提示我们家长如何去做,否则不予得优,一则降低家长威信,二则挫伤孩子积极性)。同样,家长也只关心在学校里,老师有没有提问自己的孩子,而很少关心孩子今天有没有问题问老师。由于缺乏培养,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提问(譬如我妻子每天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很多家长也往往希望老师多在课堂上提问自己的孩子,似乎这样就是在重视、关照孩子了。 3、学生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回答;怕所提的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太浅

4、薄;怕提出的问题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嘲笑;怕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种种因素造成学生根本就不敢问。 4、课堂上,无论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的快慢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总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老师是教案的忠实奴仆,从来就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很少有学生提问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即使学生发现问题也不能马上提出来,想等下课问老师,一则受时间限制,二则要进老师的办公室,思想压力大,要鼓足勇气太困难了。学生根本就没机会问,长此以往,也就没有问题了。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1、基本的知识储备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学生

5、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就越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如果学生的储备知识不够,看不到问题,即使到遇到问题也识别不出来。现在突出的矛盾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与教师期望太高。 2、必要的魄力与胆量 提出问题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如任务繁重、他人讥笑、消极悲观的情绪、胆怯懒惰的性格、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如果没有必要的魄力与胆量,学生就会遇难而退,不敢问。而学生的魄力与胆量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机、兴趣和坚强的意志的基础之上的。处在激烈竞争的升学重压中的学生大多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疲于应付各科教师的轮番轰炸中。 3、良好的环境 学生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是大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笼罩在过分重

6、视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氛围之中,就会使学生只能在已有社会规范内追求学业成功,而不敢对失败可能性较大的未知事物冒险。标新立异者被视为异端,好提问题者被视为“多事”,在社会生活压力下学生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去遵从大众,迎合别人。 家庭环境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管教方式和家庭气氛是影响儿童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现在有很多家长口头上欢迎孩子提问题,以示民主,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因为孩子提出与课堂知识无关的问题时,采取不是冷淡就是干脆批评的态度,更不用说积极引导了。 学校环境由学生集体和教师共同组成,它是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主阵地。绝大多数的班集体会在同学提出问题时认为是好出风头,讨好老师、故意刁

7、难等,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同学提问的积极性。虽然老师们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但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一般要回办公室准备下一节的课堂教学,也不会呆在教室而影响学生的休息放松,同时,学生也因顾虑太多,不愿意到拥挤的办公室去探讨问题。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首先是设计好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例如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孔乙己时所提出的四个问题:1.孔乙己的名字是谁给取的?他的真名是什么?2.孔乙己的籍贯、年龄、学历、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是怎样的?3.孔乙己的工作是什么

8、?他有专长吗?他的爱好是什么?4.孔乙己死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四个问题都跳出了老师们常问的“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孔乙己有什么性格特点呢?”之类的老套路,独辟蹊径,以一份类似“孔乙己基本情况登记表”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自己去给孔乙己“画像”,从而走进孔乙己的生活,感受孔乙己的命运,深入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意义。问题有“特色”,学生就会感到新鲜,就会大脑亢奋,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探个究竟,就会高高兴兴地让老师指挥自己“南征北战”。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应尽量避免,要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例如教学秋天一文可以这

9、样提问:这首诗是总共三部分,分别由三幅画组成的。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这样的提问与“每部分写什么?”的常规提问就显得别开生面,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其次是控制好提问的难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是常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该是班上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比如我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开“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后来我从一篇优秀教案中找到了答案。该教案对此设计了提出

10、了三个问题: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他为什么敢于对小弟那样?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后来的课堂中我安排了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 “我傲然成就感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小弟惊惶瑟缩绝望”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即使反抗也没有什么作用。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教师的提问应

11、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无应变能力“化难为易”,会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再次是理顺好提问的坡度。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顶峰。例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这几个问题,形成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最后是安排好提问的

12、密度。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然而,如同所有真理跨过一步将全变成谬误一样,不恰当的提问必有悖于上述的目的。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严格控制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使用。例如在分析孤独之旅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另一个人物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些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如果在一课时中过多安排问题,如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等,的确有分析的必要,但过多的问题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探讨,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而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由交际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