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55984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俄罗斯旅游中文网俄罗斯民间乐器总汇轮式里拉琴轮式里拉琴( )是一种外形酷似小提琴的弦乐器。起初(约10-13世纪),它是教堂中演奏圣乐的乐器,因其形制较大,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进行演奏。其中一人通过摇臂转动木轮发声,另一人通过转动链杆改变音高演奏旋律。14世纪末,轮式里拉琴逐渐沦为了身患残疾的乞丐们在街头演奏的工具。他们和着最简单的伴奏吟唱着民间的童谣诗歌。巴洛克时期,轮式里拉琴迎来了自己的繁荣期。18世纪,它成为了喜爱乡村生活的法国贵族的时尚玩物。17世纪,轮式里拉琴在俄罗斯范围内广为流传,成为了乞讨者和朝圣者使用的乐器为了防止神灵将怒气撒到自己身上,朝圣者总是伴着它风笛一般的旋律吟诵着圣歌。

2、哗啷棒哗啷棒(呱嗒板儿)或许是全世界各民族间最普遍的打击乐器。它是一种由若干敲击片组合而成,因其发出的独特的声音能起到增强乐曲节奏感的作用,所以常被用作歌舞、典礼及宗教仪式的伴奏乐器。它的制作材料多样,早期一般由木质薄片制成,但现在我们也常常能见到金属、塑料材质的哗啷棒。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哐啷棒是婚礼庆典时不可缺少的乐器。通常在婚礼上十几个人一起载歌载舞,用哐啷棒和其它乐器表演各种喜庆的节目。婚礼上用的哐啷棒大多要系着绸带、鲜花或小铃铛。值得一提的是,在婚礼上哐啷棒不仅是一种乐器,而且它具有驱邪的功能。这种传统的演唱节目在俄罗斯的农村流传至今,哐啷棒的制作工艺也被保留下来。俄罗斯传统的哐啷棒

3、通常用橡木、桦木或椴木制作。抛光,但不上色。呱嗒板儿哐啷棒通常是18-20块薄板用结实的绳子穿在一起,每块板16-18厘米长。每块板儿之间的顶端还嵌有一个两厘米大小的薄片,以便板与板之间有一定距离。打哐啷棒时要双手握着它的上端,而这是双手或举过头顶,或放在胸前,随着手的动作的大小,呱嗒板儿发出不同的节奏乐声。芦笛俄罗斯的芦笛外观与18世纪欧洲宫廷乐器中的竖笛相似。这种芦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洗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添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色彩。俄罗斯的芦笛通常是双管的。关于笛管长短各种说法不一,有的书上介绍,芦笛的一根管长为30-35厘米,另一根为45-47厘米。还有的说芦竖笛的长管为 29-

4、47 厘米, 而短管约22-35 厘米。芦笛手右手持长管,左手持短管。每根笛管上有4-8个笛孔。笛管上端镶嵌着哨子,而下端每根笛管有3个侧孔,用来调整音调高低。两根笛管跨四度音,在整体上形成七度音的自然音列。俄罗斯的芦笛通常是用接骨木、柳树、稠李树之类的枝干或芦苇、石蕊的茎干和牛角等材料制成传说中芦笛是斯拉夫多神教中爱神拉达的儿子列利弹奏的乐器。春天时,他用白桦枝条为自己做出了芦笛。对于俄罗斯民族而言,芦笛早已进入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在19511962年古诺夫哥罗德城的挖掘工作中人们发现了两支芦笛。经考究,其中的一支大约制作于公元11世纪,宽22.5厘米,笛身有4个音孔;另一支则产于15世纪初期

5、,长19厘米,笛身仅有3个音孔。这一乐器曾有过各种称名:芦笛()、索别尔笛()、采弗尼查()。其中芦笛的历史最长,在斯拉夫语还没形成东、西、南三大分支时就有了“芦笛”()的称名。然而最早将这一乐器引入交响乐演出的人是俄罗斯著名的民乐大师瓦西里安德烈耶夫()。他改造了古老的芦笛,在上面安上了音键,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焕发了青春。至今芦笛在俄罗斯民乐合奏中仍具有重要的角色。牧笛牧笛既是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又是呼唤军人冲锋陷阵的特殊武器。在伊戈尔远征记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牧笛在俄罗斯文化中的位子:“罗斯的军人孕育在金盔铁甲之下,伴着军号笛鸣而出生,舞着长矛梭镖成长”。俄罗斯的牧笛

6、花样繁多,人们习惯按照其产地将其分为库尔斯克牧笛、亚拉斯拉夫牧笛、科斯特罗马牧笛等,而其中最有名的是弗拉基米尔的牧笛。它是以当地牧笛手们精湛的演技而扬名海内外。牧笛演奏大体可分为:信号性、伴歌型、伴舞型。俄罗斯牧笛的基本造型是直筒锥形的。笛筒的上有五个孔,下端还有一个孔。牧笛的吹嘴是小碗状的,而下面的笛筒的底端是喇叭形的。牧笛的长度不同,从32厘米到83厘米。俄罗斯的牧笛通常是用桦木、枫树木或刺柏木制成。据说刺柏木的牧笛音质最好。牧笛演奏主要分为独奏和重奏两种。老百姓常把牧笛重奏称作“尖叫”与“低音”的和谐。独特的牧笛能够把最高和最低的八度音演奏到极致。而独奏通常选用中等长短的牧笛,这样可以奏

7、出半低音。据史料记载,早在17世纪俄罗斯的乐团里就有牧笛,当时被称为“喇叭”(),直到18世纪后半叶它才得到自己现在的称名。最初的牧笛演奏者大多是些牧人,他们并不懂音乐理论,然而他们却能够凭借其特有的音乐天赋,出色地完成与其它乐器的合奏。后来,随着俄罗斯民间音乐的不断发展,牧笛演奏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奏变成由12个牧笛手参加。他们被分为高、中、低3组,成功地演奏出高支声、中音栓的主旋律与低支音得和谐。1884年弗拉基米尔的牧笛演奏团曾在巴黎世博会上演出,并且大获成功。1902年在著名的民乐大师康德拉捷夫()的带领下,这支牧笛乐队开始在俄罗斯及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从此俄罗斯的牧笛名扬全球。木

8、勺在俄罗斯的敲打乐器中最有特色的是那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木勺。这些原本用来吃饭的餐具,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艺人手中乐器,敲击出独特的俄罗斯韵律。据俄罗斯文化史料记载:木勺,作为一种演奏乐器,在17世纪以前的俄罗斯就已经出现在民间演出中,而在18世纪末,这种独特的民间乐器在农户人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19-20世纪,俄罗斯的木勺敲打乐成为各种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独具特色的木勺,高超的演技,与歌舞相伴,敲击出俄罗斯的风格,令世人叹为观止。用来演出的木勺与平常吃饭的汤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不过其木质稍硬一些,而且勺把略长,勺子的敲击面是抛光的。有的木勺把上还系着小铃铛。每套木勺数量不等,而且大小

9、不一。正是靠这些形态各异,尺寸不同的木勺敲打出各种高低不同的奇妙的声音。 20世纪初俄罗斯的民间乐器中出现了一种带有铃铛的金属勺。 这类勺子不是用来敲打的,而是拿在手中抖动做声的。扎列卡管扎列卡管是古老的俄罗斯民间吹奏乐器。这种乐器分单管和双管两种。单管扎列卡管通常是用柳木或接骨木做成。管长大约为10-20厘米。扎列卡管的顶端镶嵌着单个簧片,通常是用芦苇或鹅羽茎制成。而在其下端有一个喇叭嘴,通常是用牛角或桦树皮做成。在管筒上有3-7个音孔,变换手法可使其发出各种乐声。双管扎列卡管由两根长短相同的乐管构成,两根乐管嵌在同一个喇叭筒上。每根乐管上的音孔数各不相同,通常主旋乐管上的音孔比配乐乐管的音

10、孔多。双管扎列卡管既可以吹出单声部乐曲,又可以奏出双声部乐曲。这种双管扎列卡管在俄罗斯南部非常普及,而在北方常见的是单管扎列卡管。作为一种牧民的乐器,扎列卡管的音色具有穿透力,带有浓重的鼻音,演奏的乐曲大多是凄凉悲切的。这种乐器不但可以独奏,也可以二部合奏和交响重奏。关于扎列卡管的历史,有各种版本的传说。虽然这种民间乐器由来已久,但是在古罗斯的史料中却没有关于它的记载。最早的文字资料出现在18世纪末。此前这种民间乐器被归为喇叭类,在民间混称为牧笛( )。所以扎列卡管常和“牧笛”()混为一谈。也有人认为“扎列卡管”源于“惋惜、怜悯、哀悼”(“”)一词,是一种古老的祭奠活动,在这种活动期间一定要有

11、扎列卡管相伴。还有一些研究者将“扎列卡管”同俄罗斯南部地区广为流行的诱鸟笛()联系在一起。而在特维尔地区牧民们用黄花柳木制作这种笛子,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勃廖尔卡”()。探索扎列卡管的历史渊源,我们发现这种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乐器曾经有过一页非常绚烂的历史,然而,不可否认,今天在“百家争鸣”的交响乐中,扎列卡管几乎被人遗忘了,只有在为数不多的民乐合奏中才能听到它那“逝去的哀声”。多木拉琴这是一种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它分为三弦琴和四弦琴,其外观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关于多木拉琴的来历,有各种不同传说。根据词源学研究,多木拉()一词,源于突厥语“敦布尔”(, , , , , , )。有人认为:俄罗斯多

12、木拉琴的原型是一种被称作“当不儿”()埃及乐器,这种乐器具有几千年的历史。9-10世纪这种乐器已经传入俄罗斯,逐渐成为流浪艺人随身携带的“法宝”。通常,多木拉琴是与古斯里、唢呐、手鼓等古老乐器相伴,演奏出独具特色,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音乐。那个时代多木拉琴象征着俄罗斯流浪艺人。用这种琴伴奏演唱的人被称作“多木拉艺人”()。俄语中有一些与多木拉琴有关谚语,比如:“ ”(三句话不离本行);“ - , ”(爱好弹琴,买多木拉);“ , ”(各有所长)等等,这一切生动地反映出多米拉琴在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另据一些俄罗斯宫廷史料记载,最初,多木拉琴是卡尔梅克人、鞑靼人和吉尔吉斯人的乐器,是在蒙古鞑靼

13、统治时期悄然传入俄罗斯的。17世纪多米拉琴曾被俄罗斯国家上层和教会视为扰乱民心的“不净之物”,因而被打入“冷宫”。大批的“多米拉艺人”或被杀头,或被流放。从此多米拉琴在俄罗斯“消声灭迹”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9世纪末,1896年在俄罗斯著名的民乐家瓦西里安德烈耶夫和纳里默维的努力下,这种古老的弦乐终于重见光明。此后各种各样的多木拉琴相继出世,有三角形的,椭圆形的,有大低音多木拉,还有中高音多木拉和小多木拉琴。1908年,著名的俄罗斯琴师布洛维()创新出四弦多米拉琴。但是这种四弦琴的音质是无法与三弦多米拉相比的。古斯里琴“古斯里”一词源于古斯拉夫语,表示琴弦之音,指称所有与打击乐和吹奏乐不同的的弦

14、乐。在俄罗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古斯里”,不同历史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形态各异。既有竖琴,又有平桌式古斯里琴。古时候这种琴的琴弦数量没有一定之规, 4、5、6、9.可多可少。琴箱的大小也随心所欲,大的古斯里琴有85厘米长,而最小的只有35.5厘米。古斯里琴的琴弦是金属制作的,其音色铮铮入耳,动人心弦。在俄罗斯,古斯里琴是最普及的民间乐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庆典仪式上都能听到这古老的琴声。在俄罗斯民乐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古斯里琴这种“本土”乐器也曾有过被教会“驱逐”的经历。17世纪,那些用古斯里琴伴奏的圣诗演唱者和流浪艺人们在教会和上层社会的打压下,几乎在俄罗斯“绝迹

15、”。直到 19-20世纪之交,古斯里琴才得以重见天日,回到百姓生活中,重返民乐禁地教堂。随着教会音乐的发展,古斯里琴“家族”也不断扩大,各种古斯里琴千姿百态。19世纪最“时兴”的是“头盔式”古斯里琴。20世纪初来自圣彼得堡的音乐大师,斯莫连斯基和普利瓦洛夫( )创新了古斯里琴的设计,推出一种三角形的古斯里琴,其琴弦固定为12-13根,其音色也得到很大的改善。苏联时期著名的古斯里琴演奏家洛克申內伊()还设计出了带有半音音列的高音古斯里琴。1914年俄罗斯民乐师佛明( )设计出了一种键盘古斯里琴。演奏者在按动琴键的同时,拨动琴弦。这种创新大大提高了古斯里琴的演奏效果。至今这种键盘古斯里琴在俄罗斯民乐队里仍倍受青睐。今天,随着俄罗斯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间乐器的兴趣日益剧增。百姓生活中,艺术舞台上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