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546273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岀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至唐朝时期:中华传

2、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原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5.宋元时期:高度繁荣。(1)宋代理学。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明清时期:受到禁锢。(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

3、发展。7.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8.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9.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表现影响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

4、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

5、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2)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表现。崇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治国。尚贤:墨子主张“尚贤”;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6.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7、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1)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

8、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2)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

9、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3)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4)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期表现晚清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10、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民国初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岀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表现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

11、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传入欧洲影响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体系构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